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0.10.18(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朱玉梅
學號:109436501
人類的進步是因學習而來,從狩獵到農作、到工業、到科技、到資訊、到網絡,是人類歷經各年代的知識學習累積及創造。
隨著人類進步的歷史,中國的科舉制度創立了私塾、學堂,教導的對象為由成人轉孩童,歐洲於17世紀初開始有教會成立並對孩童進行教育,此後成人教育被忽略了,雖然成人學習仍在進行。到了20世紀成人的教育在歐美再度被重視。終身學習縱跨生命不同期程的學習:懷孕時期的胎教、幼童期的形塑、成年期後的各種面相學習,工作、生活、興趣、發展等等。
在網絡發達的現今,終身學習不只是個人的學習,更是社會的、國家的乃至全球性的學習。人類不僅是依著意願去學習,更是應順著世界進步發展潮流學習以符應日益進步的社會環境。
108課綱的改變,以素養為導向,強調學生帶著走的能力,而其最終目的為能夠終身學習。
不管是OECD或者APEC的定義都顯示,知識已經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投資要素,而且其重要性已超過土地與資本。因此,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幾乎可以用其擁有的知識存量來代表。財富分配的方式改變:以前擁有土地、資本的人即擁有財富與權力,現在是誰有知識、資訊、技術,誰就擁有財富,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茲和台灣的電子新貴就是明顯的例子。( 賴景昌、林國仕,科學發展 2004年5月,377期 )
在10月30日的全民終身學習論壇,楊國賜教授介紹了我國學習型社會白皮書2.0的願景,其中介紹了終身教育體系圖,觀讀此圖,發現在最基底的是家庭教育,我從事教育工作,教授與生活汲汲相關的科目,深覺家庭是人的起點與終點,適切的家庭教育可以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深構學習的態度,在家庭中形成代代良好的循環,然而家庭教育也是終身學習的一環,學習如何當個孩子、父母及長輩。
終身學習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2020.10.18(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 系:終發碩專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李丹妤
學 號:109436520
課程心得:
這次課堂上有三個主要的學習:
(一)是對終身學習來龍去脈的了解
(二)是對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之間關連的理解
(三)是CERI 所提出的六項重要觀點對終身學習的影響
上課以前,雖然常聽到終身學習一詞,但對它沒有具體概念,覺得學習是理所當然早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為什麼還要特別提出終身學習一詞?也不了解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有甚麼關聯?!
上完課之後理解到,終身學習已不僅是以個人為觀點出發,更是站在國家社會高度,提出終身與全面的系統化的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動機,且以多元教育政策為目標,消弭學習的落差;更重要是以經濟需求觀點,成為衡量個人實現、促進就業力、社會凝聚、經濟成長國家競爭力與發展力的指標。於是對於人力資源展和終身學習之間的關聯,也更進一步理解。
另外就是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CERI 所提倡的六項重要概念:1.回流教育2.全民終身學習3.知識經濟4.知識管理5.學習經濟6.數位落差,正深刻影響全球終身學習政策的推動,其中對台灣的影響包括了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以及在10/30全民論壇中所聽到關於《學習社會2.0》的推動方向。這個架構的認識,整合了自己在從事樂齡教學期間接觸到的各個片段概念;對於政府每年都在變動的樂齡學習政策,好像也比較能看懂了;並且豐富了課堂上互動的題材:長者也需要與時俱進,了解世界趨勢與自身關聯;最重要是厚化了自己教學的力度。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0.10.18(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林家欣
學號:109436513
課程心得:
上明烈老師的課,猶如深夜獨自一人聆聽音樂,時而澎湃、時而詼諧卻又發人省思。課堂中,老師分享在海德堡巧遇婚禮的故事,還從台灣寄回祝福明信片,明烈老師說到:「分享是一種關懷與喜悅,分享凝聚了感情與熱情,分享是落實終身學習的必要方式」。聽到『分享是落實終身學習的必要方式』時,我的腦袋有一堆問號,終身學習?分享?落實?必要方式?怎麼短短一句話,明明每個字都懂,卻無法理解分享與終身學習之間的關係,直到參加十月三十日的全民終身學習論壇,聽到了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基金會的吳銀玉總監,與財團法人仰望教育基金會的李枝桃執行長兩人熱情分享如何用企業(基金會)的力量翻轉家庭教育,除了深深感動外,也理解了「分享是落實終身學習的必要方式」這句話的涵義。誠如老師所言:學習是持續開悟、領悟與體悟的過程。
明烈老師還分享阿爾卑斯山老奶奶的一段話:「這條路,你要好好走,這輩子可能就只有這麼一次。」老師還說:「四十歲前不要怕,四十歲後不要悔,要活在當下珍惜每一次的生命感動。」期許自己持續不斷地學習,盡量做到不怕、不悔,活在當下並珍惜生命過程的每一次體驗感動。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今天的課程是由佳慧和慧玉同學報告「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從準備100多頁的PPT就足以看出她們找尋資料的用心,但比較可惜的是,未呈現新近性資料,PPT文字內容稍多,部分影片連結未事先做好測試無法播放,這些都可作為日後我們要報告時的借鏡。一開頭老師給的引言,1998年學習社會白皮書成立,主要由社會運動學者建構知識解放,也因此才有社區大學的成立,社大有三大類課程:學術、生活藝能以及社團,它的成立圓了許多人成為教師、學生或是志工的夢,因為不似正規大學教授有諸多任教限制、學生也無學歷限制,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加入,來社大不侷限於學習,更要參與社區服務,與社區形成很好的鏈結。高雄社區大學形象影片,傳遞透過學習、躍動人生,享受學習的美好、享受學習的悠閒以及從不同的學習看見新的視野,影片呈現的意涵很能撼動人心,但倘若能以成人的角度而非年輕大學生則會來得更適切。一個卓越發展的社大不僅要找到對的人、對的資源、對的場地,更要有對的行銷宣傳,用創意+創新的手法,結合地方特色,呈現該社大與眾不同的特色,如此才能永續經營。
丹麥的成人教育歷史悠久,自1844年迄今,而德國的民眾高等學校更是不遑多讓,是德國實施高齡教育最具成效的機構之一。美國的社區大學甚至能在畢業後,直升名氣響亮的賓州大學、哈佛大學等繼續就讀,使得銜接教育不中斷。而我們則是參照各國的發展經驗,建構出自己的發展模式,誠如老師所說:「修練的軌跡來自一步一腳印」。臺灣自1994年廣設高中大學,誰也沒料到隨著社會變遷會演變成如今的少子化,正規教育學校招不到學生,社大當然也要有所因應才能生存。社大不同於學校的正規教育,它更注重實務性與在地性,一個地方的歷史、地理、文化、生態、產業…等都應該串成一個知識體系,讓大家來學習,不僅是地方學,更是學地方。最後的實作部分為小組討論,我所認知的社區大學的樣子,是彰化縣員林國小附設的社大,雖然位處員林市中心,但因人口老化,所以我所認知到的社大就是一群高齡者,懷著滿腔熱血到學校快樂學習,而我們這組只有沂倩有參加過社大的烹飪課,一學期僅花1000元的學費,真的是物超所值,最重要的還是沂倩學到了受用一生的麵包烘焙好手藝!其它如造型氣球聽來是很特別的課程,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去上,因為我在職場上面對的是一群天真又可愛的國小孩子,希望藉此帶給他們更多的歡樂及撫慰弱勢孩子受傷的心靈!社大的學習是成人終身學習很重要的管道之一,提供隨時可學、隨地可學的便利性及友善性,只要你想學並付諸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順便體驗終身學習的樂趣!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0.10.18(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劉佳惠
學號:109436512
「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關鍵在於能夠從所有遇見與發生中,找到意義並獲得啟發。」~摘錄自明烈老師終身學習嘉言錄。對老師說的這句話很有感覺,在碩專班開學的第一天,學姐和我們分享:「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們能夠到暨大上課,又有幸成為同學,這不就是最好的安排嗎? 明年也要把這句話分享給學弟妹們,也有傳承的意義。
老師下午上課突然說要帶我們出去走走,一行人走在中科道路上,隨即走入民宅巷弄內,誰知道在廠房林立的中科裡,竟然還有民宅。找個公園坐下分組討論,我們這組被分配到「學習型組織」,其意義為:以「系統思考」作為組織架構,再利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四項核心修練貫穿,使組織整體更精進、功能更提升。「系統思考」是我最需要加強與學習的部份,在工作中,常常覺得很多問題要解決,卻不知道要如何系統化思考,學習系統思考可以讓工作更有效率。很喜歡「移地教學」,誰說上課一定要在教室裡?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透過五感的體悟,更能使人印象深刻。
「萬物靜觀皆自得,落花水面皆文章」,又剛好呼應老師所說:「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生活,處處是學習。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時間:2020.11.10
課程地點:暨大A302教室
學系:109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吳沂倩
本週報告同學為佳慧與慧玉,其主題係「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社區大學於1998年成立,同年推出邁向社會白皮書1.0,而社區大學的成立除了圓了有些人成為老師的夢想(師資與一般正規學校較不同:大多為特聘專長講師(庶民業師),也就是透過自己的專業,投入社會公共事務,扮演終身學習的積極中介角色),同時也提供了一般民眾繼續學習的場域;其方式有公辦民營及公辦公營等,辦學除了學員和師資,經費為其重要,因此在社區大學中經費來源有教育部補助款及績優獎金、地方政府分配款、學員學分費、計畫承辦、募款、活動收入等,端看各縣市社區大學自行運籌帷幄。
社區大學具備了專業師資、專業團隊,在對的人、對的資源、對的場地去學習新知,從在地社區發展出學習需求,了解學習者(居民)需求導向,是一種在社區中從我到我們亦即從個人到群體的概念,因此永續與卓越須同時兼顧。
從報告中我們理解到社區大學的創見理念是希望社區民眾從不同的學習看見視野,並享受在學習的當下,重新找到學習的感動與熱忱。因此延伸出,學習其實也是一種在協助別人的過程中灌溉自己,給自己養分(知識的交換),所以終身學習的過程中,就如同我們參與了他人的生命故事,也豐富了自己的生命樂章。
報告中亦提及社區大學特色辦學:從創立特色到提升建立品牌,例如:雙和社區大學瓦窯溝計畫,強調地方知識學(有關地方的地理、歷史、文化等)的重要,其意義為串連地方的傳統地、產,透過居民的共識與行動,重新活化,為社區全新定位,亦可有代間教育傳承意涵,呈現地方價值的永續傳承。
最後,在同學報告的過程中,老師提醒所謂專業就是要將內容內化,經過專業省思,轉化為自己的語言作為表達、詮釋。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後心得
我陪我媽去上過一次部落社區大學的課,課程內容是學習如何製作花環,當時候對於社區大學的想法是老人才會去的地方,但其實社區大學不完全是我想像中的樣子,社區大學的課程豐富多元,報告時介紹了一部形象影片,是由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影音製作班師生所共同完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學中做、做中學。
社區大學的發展脈絡要從1994年開始說起,那時候台灣解除長達三十多年的戒嚴,在政治體制的轉型,風氣隨著民主開放,教改團體也陸續成立;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黃武雄等人發起「社大五四起跑」,當時約有三萬名民眾走上台北街頭,透過教改運動社區大學開始有了雛形,在1998年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其中第三部分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具體途徑,就提到建立社區型大學。終於在1998年「文山社區大學」成立,1990年代中期之後,基於全民終身學習與社區發展之需要,在民間教改團體的倡導與推動下,於各縣市陸續成立了社區大學,南投社區大學也在今年設立滿20年,並且獲得南投縣社區大學榮獲教育部評鑑優等佳績。
一八O七年時,丹麥因捲入英法戰爭的漩渦,引起了英國攻擊,戰後丹麥的國勢頹廢,民生疾苦丹麥成人教育之父Grundvig想利用教育的力量來激發民族精神,改善人民的生活;他認為丹麥是個農業國家,教育要適合農民生活的需要,給予民眾生活的動力。Grundvig創辦了人類史上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強調心靈的成長與解放教育,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Folkehojskole)於1844年在羅登(Rodding)創立,丹麥民眾高等學校不僅為歐洲國家所效尤,甚至擴及到亞洲、非洲及北美地區的若干國家(黃富順,1988)。受丹麥影響最大的是與丹麥打過仗的德國,民眾高等學校遍佈鄉村與城市,運作良好,發揮成人教育的功能,成為最重要的成人教育機構。美洲所盛行者則為社區學院,主要以美國為代表,最主要的成立目的為轉學教育,作為高中與四年制大學的橋樑,修畢課程可獲得副學位學士,並轉入大學三年級就讀。目前的社區大學要永續經營會遇到的挑戰大概有:一、少子化 二、人口高齡化 三、大學教育普及 四、大專校院的招生壓力,對於這樣的解決方式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第一是願景再思考:社區大學願景再次檢視是否與時俱進並與社區大學發展特色環環相扣,並且是可以實現的願景,有利於學員、社大、社區、社會的發展。第二是發展在地特色:在地特色發展,例如水沙連社區大學發展了水沙連學。準備報告的過程中參考了很多的書籍、文獻,現在打開網路絕對不缺乏資訊,但在整理資訊的過程中變得很繁瑣,透過這樣練習也是訓練自己整理、分析文獻的能力,也認自己在這個章節裡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成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1.03
課程: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王素貞
學號:109409514
本堂課是沂倩與彥妮報告、大綱是:一.何謂社區學習?何謂社區發展?二.如何推動社區學習?三.台灣地區推動社區教育發展 四.地方創生5.實例與討論
目的而言:終身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促進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實務:社區學習是終身學習實踐的場域,涵蓋了社會各個層面與組織,社區更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實踐場域。而終身學習可視爲為實現社區總體營造的一項重要手段,社區總體營造亦可做為實現終身學習理想的方式,要促成社區總體營造目標之達成,則必然需推動社區終身學習,以增強民眾社區改造的能力。社區學習是讓有需求的人能夠繼續終身跨領域學習。社區發展要尋找地方特色,它能1.增加工作機會2.吸引青年返鄉3.改善居民生活 4.減少犯罪 率5.促進社區繁榮6.活絡社區經濟。
社區總體營造是1994年台灣的新名詞與新概念,以社區的特色而改造發展賦予新生命。地方創生「地、產、人」為優勢,確立其獨特性。國家發展委員會期望以「投資代替補助」協助地方創生,外部投入力量協助,社區內部力量尤其重要。而地方創生能力與創意、創新、創業互相結合則會激發出發光發亮的火花。
以台青蕉為例: 王繼偉(老王)領軍在地創意團隊,讓越來越多的青年願意返鄉,注入新活力激發有創意創新的活水,活化社區發展,活絡社區經濟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