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_W11心得
本週課堂中,透過同學在課堂說明中所陳述的內容,我對終身學習的內涵與國際發展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已從過去的理想性訴求,逐漸落實為全球教育政策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策略,其核心精神在於打破教育僅止於校園階段的傳統框架,強調學習應貫穿於人生各個階段,成為一種持續不斷的生活實踐。從個人、組織到整體社會的發展,都越來越仰賴一種持續學習與自我精進的文化氛圍。
課堂中提及終身學習不僅包含正式教育(如學校教育),更涵蓋非正式教育(如職場訓練、社區課程)與非正式學習(如閱讀、興趣學習、生活經驗的反思與累積)。這樣的分類幫助我重新檢視自身的學習歷程,意識到學習早已滲透進日常生活之中。從工作場域中的在職訓練,到個人對某項技能的自主探索,皆可視為終身學習的一環,而這也挑戰了過往對教育活動過度制度化的想像。
在「邁向學習社會」的架構中,同學指出終身學習對個體與社會皆有實質意義。例如,學習促進新知獲得、改善學校與企業的連結,有助於因應快速變遷的知識型經濟社會;在社會層次上,則有助於對抗社會排除、提升個人參與公共生活的能力。而歐盟特別強調熟練多種語言、注重人力資本投資等面向,則凸顯其立足於文化多元與經濟競爭力並重的發展策略。這使我反思台灣在相關政策的設計與實施上,是否也能兼顧個人素質提升與整體社會包容力的發展。
課堂中介紹了歐盟在實踐終身學習上的多項政策計畫,包含「蘇格拉底方案」與「達文西方案」兩大教育交流計畫。其中,蘇格拉底方案聚焦於普通教育的交流合作,涵蓋學習的三個主要階段,透過跨國合作來提升學習品質與促進教育創新。而達文西方案則專注於職業教育與訓練的跨國合作與強化,目的在於提升歐洲青年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這兩項方案展現了終身學習在歐洲教育體系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並且藉由制度設計與資源配置,實際推動學習社會的建構。
歐盟於2003年訂定「歐洲終身學習年」,提出幾項具體目標與策略,不僅強調教育方法的轉變(如融入彈性與多元學習途徑),更進一步呼籲各國在基礎教育階段即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目前台灣教育體系是否足夠重視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培養,是否在制度面給予足夠支持,讓學習不只是為了應試,而是成為一種自發性、持續性的過程。
歐盟進一步提出終身學習的四大目標:促進個人實現、積極公民身份、社會統合與就業能力。這四者不僅顯示終身學習對個體層面的全面影響,也強調其對公共領域與整體社會的貢獻。例如,當個體透過學習實現自我,進而參與社會活動、提升就業能力,也有助於推動社會整合、減緩世代與階級間的鴻溝。這讓我重新省思學習的社會功能:它不只是知識的取得,更是促進民主與公平的重要基礎。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歐盟也提出六大策略:發展學習合作夥伴關係、投注合理資源、發展學習文化、了解學習需求、促進學習機會的獲得,以及追求卓越。這些策略彼此之間環環相扣,也再次說明終身學習的推動不能只靠個人努力,而須整體社會提供制度性與文化上的支持。例如,發展學習文化,意味著學習應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與生活脫節的額外負擔;而投注資源,則要求政府與企業應視教育為長遠投資,而非短期成本。
特別受到「發展學習文化」這一策略的啟發。在台灣的教育語境中,「文化」往往是一種抽象與難以衡量的概念,但從歐盟的實務經驗來看,學習文化可具體落實於公共資源的分配、學習空間的設計、政策語言的引導、甚至是職場內部的教育訓練機制。學習文化的形塑並不意味著全盤推翻舊有制度,而是在既有基礎上進行調整與創新,使學習成為一種人人可參與、處處可發生的常態。
從這次課程中,我進一步體認到終身學習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民主實踐,它牽涉到知識的民主化、學習機會的平等化、以及個人對自我發展的主動掌握。尤其在數位轉型與高齡化社會的雙重衝擊下,終身學習不僅攸關個體生涯發展,更關係到整體社會的穩定與進步。對台灣而言,除了繼續深化終身學習的政策推動,也應思考如何結合在地文化與社會脈絡,發展具本土特色的學習社會模式。
堂課不僅理解終身學習的定義與範疇,更進一步掌握其政策實踐與國際脈絡。透過同學在課堂上的引導與說明,逐漸建立起一種關於學習的宏觀視野,並思考如何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未來無論在職涯、研究或社會參與中,都期望能以終身學習為核心理念,持續拓展自我,貢獻於他人與社群的學習成長。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5/17-18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魯昱彤
學號:113436506
本次為期兩天的「2025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是讓我受益良多又十分驚喜的一段體驗,真的沒有想到能夠在「在職進修的」這樣的過程中還可以參與這樣的活動,感謝吳明烈教授讓我們相聚,使我人生的繪板能獲得一筆這樣明亮的色彩。與來自跨班的同學交流,雖然並沒有想刻意強調”年紀”,但不可否認的是,與年輕的專班同學們一起交流真的會讓人不自覺充滿活力。
感謝本班同學分享的「U型理論」,看得出來費了許多功夫,將本複雜困難的理論概念整理並分享給同學們,從中學習到的開放思維、開放心靈、開放意志,聆聽與接納,系統性思考與反思再反思的重要性,從「我」到「我們」,從「小我」到「大我」,幫助我探索內心與自我覺察;活動設計也十分有趣,一路上歡聲笑語令人印象深刻。
「World Café」的活動非常精彩且充實,在桌長細膩的帶領下,每個人分享自己對組織學習的寶貴收穫與經驗,過程中既有溫暖人心的體悟,也有引人深思的回饋,透過一個活動彷彿經歷了一場濃墨重彩的洗禮,感謝專班同學的設計與領導。
第二天樂齡學習中心的參訪,感受到了理事長與兩位樂齡老師對於樂齡學習滿滿的熱枕;兩位老師除了老師的身分外本身也是持續再進修,在工作上既能實現教育理念,本身且貫徹了終生學習的意志,實在令人欽佩。文殊院人乘寺的參訪則從震撼開始,原來老和尚為了推廣佛法,竟真的是從無到有的建設文殊院,雖然過程中經歷許多困難甚至重建,但是看到如今莊嚴輝煌的文殊院還是十分令人震撼。過程中師父的分享既溫暖人心又別有體悟;其實到第二天下午本來精神上是有一些疲憊的,但也不知是否因身在人乘寺中,佛光普照之下心靈特別沉靜,期間對於蔡怡君老師分享的:不是信佛而是學佛,學習佛法,則是讓我有了更新的認識。
這兩天既是課程也是旅程,再次感謝吳明烈教授的組織讓人生有這樣一次溫暖又收穫滿滿的記憶。
終發所碩二魏沂茹
2025-06-04, 週三 18:57
實踐學習型城市的在地經驗
課程主題: 實踐學習型城市的在地經驗
課程時間: 2025.06.4 (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魏沂茹
學號:112409517
今天是我們《終身學習實務》課程的最後一堂課,明烈老師帶領我們參與了一場非常有意義的論壇活動「實踐學習型城市的在地經驗論壇」,讓我對「學習型城市」這個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想像!
論壇中,明烈老師作為引言人,從國際趨勢談起,讓我們知道「學習型城市」並不是單一地方的口號,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早就開始推動的全球性政策理念。老師分享台灣從104年開始積極推動學習型城市的歷程,從鼓勵型走向競爭型計畫,每一步都充滿挑戰與創新。
印象最深的是老師提到,成功推動的關鍵包括:
• 明確的城市願景與市府支持
• 聚焦地方需求的學習設計
• 整合公部門與民間資源
• 創造多元、活化的學習場域
而嘉義縣與南華大學的合作更是被教育部選為全國七個推動縣市之一,真是太厲害了!
老師也分享了他們去韓國考察的經驗,其中「整個城市就是一所學校」這句話,真的很令人嚮往。韓國市長用實際行動證明:即使是一個經濟弱勢的城市,只要透過教育與學習的力量,也能翻轉未來、帶動人口回流與城市活力。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2/2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芷澐
學號:113436511
本學期開學第一堂課程便是明烈老師的組織學習研究,聚焦於組織學習文化與變革策略、是組織永續發展的核心力量。組織若能培育「自我超越、系統思考、心智模式調整、團隊學習、共同願景與知識管理」六大修練,將能有效整合個人智慧、促進團隊創新。明烈老師提出的「五隻手」:握手、舉手、牽手、拍手、動手,具體點出學習型組織所需的互動行動力,讓我反思自己在團隊中是否積極參與與回應。從單環學習到雙環學習,再進入「再學習」的層次,更強化了我對組織轉型動能的理解。透過所友會會長帶領的世界咖啡館活動交流五共理念,讓我體會學習型文化的價值在於連結與共感。學習,是改變的起點;唯有建立持續學習的文化,才能讓組織如春日校內的櫻花,年年綻放、生生不息。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芷澐
學號:113436511
本週學習《第五項修練》,使我重新反思自己工作團隊的運作。過往常見各自為政與內耗情況,未能發揮1+1大於2的協同效應。透過心智模式的覺察,我意識到許多問題源自個人思維的慣性與盲點,需要透過自我超越來破除侷限。同時,建立發自內心且彼此認同的共同願景,才能真正凝聚團隊向心力。這不僅是領導者責任,更需要每位成員參與,從對話中找到共鳴。系統思考提醒我,別再用頭痛醫頭的方式解決表面問題,而要以全局視角理解問題背後的動態關聯,尋求可持續的策略。旅鼠故事帶來強烈警示,習慣的路未必正確,唯有持續反思與學習,才能跳脫慣性、走出舒適圈。最終,透過自我修煉與團隊學習,我看見組織學習不只是管理工具,更是促進個人成長與組織進化的關鍵動力。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5/17-18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芷澐
學號:113436511
本次「2025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在行政統籌上涉及跨班協作、場地整合與細緻人員分工以及報告小組。從食宿人數統計、流程安排、財會對帳表、會議手冊設計印刷、細節規畫、報告U型理論、場控時間到現場即時應變,每一環節均需縝密規劃與彈性調整。尤其活動場域橫跨校園內外,需兼顧時間精準與參與體驗,對行政協調與系統整合是極大挑戰。
由於身為報告組別,對於U型理論實際應用於生活動有很大的執著,嘗試將U型理論應用於行政思維中,從「下載舊經驗」轉向「感知現場需求」,並在壓力中練習「放下控制」,讓真正有效的解方自然流現。
在行前繁瑣的溝通與工作分配,我學習不只是處理任務,更是觀察系統背後的障礙。活動落幕之後,我覺得行政角色不僅是執行者,更是系統變革的催化者。
未來將持續以「開放思維、心靈與意志」對待每一場組織行動,讓行政專業邁向更具覺察與價值創造的層次。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5/17-18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陳雨沛
學號:113436505
【初遇:跨班同行的期待】
與同學共乘的過程充滿了期待與歡笑,晴空萬里彷彿也映照著我們雀躍的心情。抵達教室後,更被同學們用心規劃的場地布置所感動,讓我們能夠帶著感恩的心,全然投入於這場學習盛會。
這次特別的是,除了熟悉的專班同學外,也認識了來自碩班的夥伴,在彼此的互動中,我看見了不同領域的專業光芒與跨界交流的火花。
【學術洗禮:U型理論與深度對話】
起初對於U型理論有些恐懼,總覺得那是一種艱澀又抽象的概念,就像無字天書一樣。然而,透過同學的圖文並茂分享、情境體驗遊戲,以及老師的引導,我驚喜地發現,U型理論並不遙遠,它其實正貼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只需要一雙覺察的眼睛與一顆願意停下來的心。
我尤其受到「傾聽」與「停頓」的概念啟發,在快速奔跑的職場或課業中,如何練習內在對話,讓行動不再只是反射,而是帶著意圖與深度的選擇,這對我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練習起點,我也期許自己能打開心智、心靈與意志,在日常中實踐U型理論所倡議的覺察與行動力。
【交流共學:World Café 的啟發】
雖然在大學時曾參與過World Café,但這次跨校交流的活動卻帶給我不同層次的感動,桌長細膩的引導、同學們真誠的分享,讓這個空間不僅充滿溫度,也成為每個人安心表達與傾聽的舞台。
每一桌的氛圍各具特色,讓我看見了自己在不同互動中的多面向,而整場活動之所以能順利推進,我認為關鍵在於「提問的智慧」與「包容的心」。這樣的經驗也提醒我:一場有深度的對話,往往從真誠聆聽與好奇開始。
【實地參訪:樂齡中心與文殊院的學習震盪】
這次的參訪帶給我非常深刻的學習震盪,無論是在南投樂齡中心,還是在文殊院,我們都受到誠摯的接待,尤其是在假日午後,看到工作人員與老師們仍懷著熱情陪伴我們學習,讓我心中湧起滿滿的感動與敬意。
從老師們的分享中,我深刻體會到組織學習不只是理念的傳達,更是具體實踐的過程,老師在課程設計上的巧思,更讓我明白學習可以那麼貼近生活、充滿創意,這也是我努力的目標。
很感恩在文殊院待到最後,有機會與師父近距離對話,更讓我意識到佛法與終身學習之間的呼應,原來皆是通往內在覺察與自在的路徑,這次的學習歷程,不僅是知識的習得,更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旅程。
【總結省思:學習跨越的力量】
「我總是尋找並感謝他人的善意」這是我活動開始時抽到的卡片,如今回望整場活動,這句話彷彿是整體經驗的主旋律。從跨校同學的熱情交流、團隊的用心設計,到場域中的溫暖接待,我不斷看見善意的流動與回響,也讓我更加確信「感恩」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力。
這段時光是我研究所學習旅程中一筆珍貴的回憶,也將繼續滋養我在未來面對組織學習與人際合作時,更有深度思考的實踐。重要的是,我體會到學習型組織不只存在於書本與企業,它可以是一群人有意識地對話、互信、共創的每一個當下。而我,正在其中學習、感受,也慢慢應用到生活和職場中。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6-02, 週一 13:33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W12
課程時間:2025/5/7(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課程地點:A302教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在深入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如何推展終身學習的理念與實踐後,我開始重新審視「教育」與「學習」對我們來說究竟是什麼。
以往的我總覺得學習是階段性的事:上學、畢業、工作,然後進入社會。但UNESCO提供的觀點完全打破了這種線性框架。它讓我了解,學習其實不該被年齡、身分或形式所局限,而是貫穿一生、內化於生活的存在。
其中,德洛報告提出的四大學習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成為自己」,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這四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對個人、社會與世界的深刻理解。它不只是在說要學習技能或知識,而是在提醒我們:「學習的本質,是讓人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我也對UNESCO強調非正式學習的價值感到共鳴。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我們真正用得上的能力,往往不是在課堂上學會的,而是在工作中、與人互動中、在挫折與成長之間慢慢磨練出來的。教科文組織所推動的全球學習城市、學習帳戶等制度,不只是教育政策的創新,更像是一種對學習尊嚴的回應——讓每一種形式的學習都能被看見、被肯定。
而更有趣的是,我在進入研究所後,發現這些理論並不遙遠,而是正實現在我的生活之中。像我的同學們年齡層非常廣泛,從剛畢業的年輕人到已退休、甚至曾在業界耕耘多年的夥伴都有。這種多元背景的學習環境,不只讓課堂討論更有層次,也讓我真正體會到「學習」可以跨越世代、經驗與價值觀的差異。
我們在一起交流、討論、甚至有時互相學習彼此的專長與人生經歷,這不只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交會。在這樣的互動中,我慢慢體會到,終身學習其實也是一種「彼此學習」的過程。
反思台灣目前的制度,雖然有不錯的社區大學、開放式課程等資源,但要真正實現像UNESCO所描繪的「學習型社會」,我們在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支持與弱勢參與的可及性方面,仍有努力空間。當學習成為一個社會整體的文化與制度工程時,它能夠帶來的不只是個人的成長,而是整個社會的再造與進步。學習不是某個年齡層才該做的事,而是每一個階段,都值得重新出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