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2020/10/06成人教育心得
課程時間:2020.10.06
課程地點:暨大A302教室
學系:109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老師
學生姓名:吳翊銘
內容:
今天老師上課內容主要提到從以前到現在的教學階段,然而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主要提及「全民終身學習」的概念,然而面臨這樣的師資多元化與專業發展(同時兼顧傳統與多元化)的分歧點時,應該可以如何做才能夠將雙方結合,並達成現在的多元學習概念呢?
現今的學習正在面臨重大的變革,隨著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時時刻刻都在汲取新知,若是沒有時時學習、更新自己,有極高的可能將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面對現在的教學環境,我們可以思考應當如何在現在的基礎上做更多的發展與推廣,像是老師在課堂上提及→大草原咖啡,這樣的一個概念,可以與環境結合,並且在這樣的環境下做學習。
發散思考、想推廣就要接地氣,延續國際成人學習理念,從中發展出相關知識,並且將終身學習四大支柱套用進去,再投入些自己的想法,如此才能夠使得未來更加美好。
19th-20th 基本教育為人人提供
60-70年代 中等教育為人人提供
1980年代 高等教育為人人提供
1990年代中期後 全民終身學習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後心得
今天進入到課程的第四單元: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研究機構。老師以典範的轉移談起成人教育的演進,從基本教育到中等教育人人平等,再到高等教育為人人提供,在課堂中老師從傳統師資培育機構(如師範體系)到多元化的師資培育(如各大學另招開的師資班),以此例提及育才、用才到專業的精進,牽涉到的將會是政策的決策,多元化的培育政策下應該更重視其專業化。
UNESCO在2020提出的新觀點為「全球對話:learn to become,life to learning」,老師以甘地名言:好好活著彷彿你明天就將要死去,亦即珍惜當下。1996年內在寶藏一書提出的學習的一大重點,學習的五大支柱: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be、learning to change。
1997年:提倡「一天一小時、一年一星期」的成人學習理念,因著這個概念,於2000年開始推動國際成人學習週活動,後續於2013年辦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藉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逐步邁向幸福地理學為目標,居住的環境、人文、建設等,讓幸福成為一個動詞,樂學、樂業、樂居。
UNESCO於1994年訂定每年10/5為國際教師節,藉以呈現重視成人教育之重視。
*回流教育: 由OECD提倡,在瑞典年滿25歲且有4年工作經驗(含家庭主婦)即可申請大學教育,讓成人教育能夠普及且持續,使得每個人一生中都能夠有機會隨時再進修,且不限修業年限。
*全民終身學習:
*知識經濟:過去農業時代靠的是土地、勞力資本,現今靠的是知識經濟資本
*知識管理: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提出:未來的社會是充滿巨變的社會,改變隨時再發生,創造改變比因應改變更加重要。
*學習經濟:老師於課程中分享了專業接洽的重點:1.強調參訪目的:標竿機構參訪2.提及參訪單位的重要3.說明參訪人員的地位,藉此邀請參訪單位的重要人物出席4.伴手禮的選擇:禮尚往來。
*數位落差:數位落差影響之大,會影響知識、經濟等落差之產生。
本週老師透過講解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研究機構的歷史脈絡讓我們更理解成人教育發展的重要性,每個人在脫離正規教育體制後,都應延續終身學習的理念與熱忱,並依循終身學習八大關鍵能力,不斷接受挑戰,培養受挫力及無限的創造力。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20.10.06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林彥妮
學號:109409506
課程心得:
本週探討的「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研究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5:發表「學習權宣言」:學習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1996:提出《學習:內在的寶藏》:每個人的天賦如同期待開發的寶藏,需經適當的開發以獲得充分的發展。2013: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開始2年舉辦一次。2020 年Futures of Education : Learning to Become探討教育的未來,學會成為,內容也提到life long learning,呼應印度國父-甘地提到:「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如同你明天就要死了一樣地生活,如同你會活到永遠地學習。」
終身學習的四大支柱: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追求知識(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第五支柱: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一切未改善而改變,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
2030年達到雙語國家,培養國際動力,國際雙語人才,彼得‧杜拉克:「成為未來改變的主導力量,非配合改變」
在終生學習的推動也很需要地方企業的支持,老師在課程中提到實務經驗,該如何與企業接洽,先想好要講甚麼,預測對方反應,老師也舉例:「每年校內舉辦校外標竿機構參訪,講出之前參訪過的單位,學務長親自帶隊參與,(帶隊層級讓對方知道),之前會有機構的董事長出來交流,請問對方的董事長會不會共同出席。」參訪時也需要禮尚往來,接洽的藝術。
全世界第一個終身學習年:1996年歐洲終身學習年,第二個終身學習年1998年在台灣舉辦,每個歐洲人所需的八大關鍵能力,母語溝通、外語溝通(在德國每個人精通3種語言)、數學能力以及科技基本能力、數位能力、學習如何學習、人際、跨文化與社會能力及公民能力、企業家精神(創業精神:不屈不撓積,極創新不斷接受挑戰,越挫越勇)、文化表達。
2020.09.29 課程心得
任何專業都有起源與演變,現行所有的模式都可以在理論中找到依據或者可參考、解釋和因受影響而改變的,即便是人也可透過周哈里窗做小部分的自我探索。而成人教育學也是如此,從人人都可以學習的基本教育演進到中等教育再一步是高等教育以及到後面的全民終身教育體制。例如一個國家的強盛,人民必定是較樂於學習的。因為學習和討論才能激發創造力,有可能解決一個長久的問題,使得國力更進步。
成人教育中有些部分是從經驗中學習,有些是從社區中學習或者從文化中學習,而這些都是廣義的學習;在課堂中同學有提到當我們討論著新住民的許多不適應之時的現在,他們也用自身的文化讓我們學習,例如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飲食的部分。但是這些都是從「我們」的角度出發,而非從對方的需求層面出發,當一位新住民必須了解當地的文化、語言、人文地理等面向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就在最近桃園地區有因應當地外來新住民較多而有一個綜合的節慶,一起分享許多新住民的美食,而國小的部分有老師請來新移民之子的母親介紹自身文化和語言讓孩子間有多些文化的認識。
但自身認為討論較限定的成人教育:關於新住民這一部分更需要教導和自身學習的是我們!將這些國外的親人帶來台灣時,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迎接他們?而非只是需要傳宗接代或者務農耕田的生力軍。大部分我們國人迎娶外配時,整體的家族知識水平可能沒有對等,而對方的知識水平是有可能在當地能夠做護士甚至醫生的行業別卻離鄉背井來到台灣來生活的。
老師在課程中有提到,這些新住民也即將邁入老年化,在這30-50年的過程,我們幫助這些朋友對於我國文化認識認同到認定,是否我們自己也有同樣的學習之心?讓美好的姻親在孩子學習發展更有不一樣的獨特之處以及新住民的新思維讓社會更有不一樣火花。
第三次課程心得
今天老師上課介紹了成人教育學的起源及其發展脈絡,並解釋起初成人教育有很大目標是為了解決文盲,而發展至今是讓大家有第二次教育的機會,也提供自身有一個向上流動的空間。不過當中我認為誘發學習很重要的是「誘因」,雖然自主學習亦是重要的,但是有一個誘因能夠促使自我願意去學習,讓我們能夠適應這個社會,爾後也才有能力去改變這個社會。
接著老師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叫K型化社會,是指疫情所造成的社會變化。K的上半部指的是能夠因應疫情並順利存活下來的企業,且企業發展又往上爬的趨勢;K的下半部指無法適應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企業發展有走下坡的趨勢。其實今年年初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很能體現成人教育學的核心價值,要有終身學習的概念及行動。
最後老師課程中有提到康熙的三杯酒,這讓我印象深刻。因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命中不論遇見所謂的貴人或是所謂敵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心態能夠決定事務於自己而言是好或是壞。以及老師勉勵我們的話「要結合自我的軟硬實力,將其變成巧實力,並且運用巧實力讓自己的人生變成巧克力」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成人教育學的發展源起與理論
課程時間:2020.09.29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9終發碩一班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王素貞
學號:109409514
課程心得
學習型城市其社區發展推動,國內推動經費來源有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企業,民間企業資源遠比中央、地方來的充裕。政策要成功規劃、理念與企業組織願景契合,資源整合則更佳。整體規劃得體團隊群策群力的執行。資金靈活應用每一分錢運用得體,即是最加拍檔。社區參與發展動機、方向是需要且必要的,成人學習的意念是自燃者達標的方向,能使景觀更美,產業結合社會需求,文化層面更融和,始能展現學習型城市的風格。
新住民學習,其背景文化、文字的學習,政府推動新住民識字管道,因其背景不是每個人際遇都一樣,政府有政策實施,亦要新住民有強烈的學習動機,終身學習乃必要的,這對新住民來說意義深遠。「逆增上緣」逆境中增加向上的緣分,失敗時學習鮭魚逆游而上,沒有岩石的阻礙、哪能激起美麗的浪花,來提示我們,遇到難題轉個心態。蘇格拉底被老婆潑了一盆水、靈機應變的說:打雷之後必會下雨,轉個思維即天下太平。
K型社會從理論到實物所產生的影響力,就疫情而言向上受益的有醫療用品體溫計、口罩、腳踏車及網購,向下損益有觀光產業飯店、旅遊、大眾運輸。M型社會終身學習多為上層企業、主管,也應多瞭解底層需求,多鼓勵其終身學習增加社會底層實力。
人老三動:運動、腦動、互動,有老伴才有老本不能躲在山洞一動也不動。老師提起陳綢阿嬤說過1.心理比地理重要2.會做是福氣,不做是費氣(麻煩)3.人與人要互相支持,喻心態值得當我們典範。康熙三杯酒:孝心、感激心、激勵心。貓頭鷹頭能轉動360度觀八方面面俱到,生活能結合軟硬實力,運用巧實力而變成巧克力。
成人教育學的發展緣起與理論
課程時間:2020.09.29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 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姓 名:張孟勲
學 號:109409517
課程心得:
台灣的學習型城市建構由原先的鼓勵型逐步轉成競爭型,期待藉由中央、地方政府,結合民間資源,甚至邀請企業一起進行,結合地方的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發展各地最適合自身的產業,進而解決城市的問題,地方創生。為要因應地方的地理特色、人文風情,絶不是找大型企業或連鎖企業來設點即可讓地方帶來熱鬧及繁華,或一股腦的跟風牆壁彩繪或空中步道,大量化、同質化的內容只會讓人們疲乏沒有興趣,也無法永續經營。無可否認的,各地水生土養的人們才是地方最能展現的特色。
東南亞新住民的成人學習,但似乎許多新住民因應夫家環境,以致即使政府或社區設有成人教育相關課程,仍較少進行社會參與。老師提出動機很重要,由需求下手更容易讓新住民自主學習。學習,是不能外於生活的。的確,即使政府或社區提供了非常多的資源,但本人沒有意願嘗試,即使強迫學習成效亦差。
這讓我想到,在工作歷程中,有許多新住民在原母國學歷並不高,但來台後並不因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等家庭照顧因素,或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等社會因素,抑制其學習的興趣,仍不斷的擴展其學習領域,進而開創其不同的人生;反觀許多國人配偶,生活的安逸讓其固守僅有的模式,生活沒有運動、腦動和互動,以致雙方差異自顯。我想,差別就在,對自已意義及價值的認知吧。
真正的人才不只會賺錢,還會創造意義。自我導向的學習就是為自己創造價值。我們生活在我和我們的世界,不僅要像貓頭鷹一樣全方位的學習,結合學習到的軟硬實力,結合成巧實力,創造人生中的巧克力。
成人教育學的發展緣起與理論
課程時間:2020.09.29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蔡明麗
學號:109409513
課程心得:
成人教育從協助適應社會變遷到鼓勵民眾參與,進而增進效率最後的終極目標是要促進個人成長,不管是職場的再教育或者是社區普設的學習機構,只要你肯跨進一小步,必讓你獲得滿滿的知識、常識,亦或者是滿身的十八般才藝,這正如教授所提的腦動、互動、運動。知識是力量、知識更可以改變每個人的命運。
教授言:每個人要活的兩個世界;
我的世界,這是理想和目標,理想與現實需要相互結合,才能實現目標。(人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否則失智、自閉就與你愛相隨。)
我們的世界,離不開人群。(群體動物的我們很難離開群體而獨自生活)
課堂中不管是歷史或者是民間俚語,教授總是滔滔不絕有條不紊地徐徐道來。每堂課總是讓同學們專注而愉悅的聆聽著。
印象最深刻是康熙的三杯酒;令人動容,
第一杯酒,敬生命中的貴人,學生覺得心存孝道、懂得感恩,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杯酒,敬同舟共濟的同仁及天下百姓,權傾天下的皇帝,身段竟如此柔軟、謙卑,康熙是個愛才、愛民、敬天下的好皇帝,值得學習他的胸襟。
第三杯酒,敬讓自己更強大的敵人。康熙懷有悲憫天下的慈悲心,心中無敵,所以無敵於天下,不愧是千古ㄧ帝。
感謝生命中遇到的每個貴人,我們一生之中,會遇到很多人和接受生命中與我們有一切緣分的人!
盼望學生能將不想學變成喜歡學,喜歡學還要樂在其中的快樂學。最後謹記老師說的一句話,結合學習到的硬實力(專業能力)、軟實力(社團參與),再創造巧實力,進而創造人生的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