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1111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時 間:2017.11.11(六)
地 點:中科
課 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班 級:暨大終發班專一
學 號:105436505
學 生:謝熒書
「樂在學習」要如何從口號變成實際行動?
Douglas Thomas和John Seeley Brown在他們的著作「A NEW CULTURE OF LEARNING」裡面提到,新學習文化其中一個根本元素就是「遊戲」(play)。這裡的遊戲當然不是單純的玩樂,而是將規則帶入想像力的領域,藉由設計活動激發想像力、創造力及喜悅,帶來樂在學習的效果。
我想在台灣要發展全民參與的終身學習節活動,如果能設計出廣域的、普遍的、能提升民眾興趣的學習活動,搭配政府與相關組織的宣導與推廣,相信也能獲得很大的迴響。
1104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時 間:2017.11.4(六)
地 點:暨大教育學院A307教室
課 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班 級:暨大終發班專一
學 號:105436505
學 生:謝熒書
課間老師提到德國成人參與正規與非正規學習參與率近50%,而台灣成人參與正規與非正規學習的參與率為34.83%,誠然台灣近年已逐漸開始重視並推廣終身學習,但實際執行普及度仍有很大進步空間。
數年前我曾與家人去德國自助旅行,為了移動到不同地點搭乘了火車,火車站沒有剪票口沒有驗票亭,直接走到月台即可上車,但當然車上會有驗票人員;車上外國人不算少,都是一群一群的低聲聊著天,而德國當地人幾乎都是獨自一人,默默地坐著讀一本口袋書(奇怪的是這樣竟然不會近視)。正當我們小聲討論該在哪一站下車時,對面一位當地年輕男性放下手邊的書,用標準的中文與我們搭話,指點我們搭車路線。我們一邊感謝他的有禮與好客,也更驚訝與擁有絕佳的第二外與專長的他似乎認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在我們對學習依然裹足不前時,這世界上多數國家已經非常快速的在進步中了。
104409501陳宜君
2017-11-11, 週六 17:41
第八單元: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 心得感想
第八單元: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4409501 陳宜君
這堂課中老師提到了埔里的農村讀書會,我特別將老師製作的採訪專題聽完,也上網了解這個讀書會的特色,發覺他們真是一個社區自發性學習的成功案例。茲將我的心得記錄如下。
法莫爾音樂讀書會位於埔里鎮合成里,是埔里著名的百香果與蘿蔔的主要產區。此讀書會成立於民國92年年底,前身是『心靈饗宴讀書會』,由陳振成、陳麗安老師指導,以直笛合奏及閱讀好書為學習主題。法莫爾名稱取自英文Farmer的諧音,除符合成員的職業外,也有師法莫札特與韓德爾的意義。
讀書會的成員皆為埔里大坪頂的農村婦女,利用農忙閒暇時來練習直笛。此現象也反映了成人學習活動中女性參與力比男性高的現況。法莫爾讀書會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因為兩位指導老師都是社區小學的教師,他們十幾年來的教學獲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加上老師用心安排多元的課程,而這些課程的提供(閱讀與音樂)對地處偏僻的居民而言,不但解決了交通上的不便,也切合到他們的需求,提高家長參與意願;再者老師用真誠的心來對待學員,營造讀書會中愉快的互動並創造出學員學習的成就感。對比北歐讀書會成功的因素: 領導者有服務社會的想法,讓學習在社區中擴展;加上政府給予相關的經費和資源;再配合完善的組織系統及領導人的專業培訓,促使許多讀書會能夠蓬勃發展。可見不管是國內或國外的讀書會其成功的原因,都是具備了以上相同的條件。
埔里鎮合成里距市區較遠,也無社區大學可供民眾學習,但此農村讀書會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社區大學一般,提供給民眾學習的機會,透過優質的師資開設有趣的音樂及閱讀課程,不但讓參與者能在農忙之餘透過音樂陶冶身心,也在課程中建立學員間和諧互助如家人般的感情,甚至能回饋社會到其他鄉鎮做表演;不但讓學員能自我成長,也促進社區的發展。
吳老師透過古典音樂的媒介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讓聽眾對終身學習及社區總體營造有更深的認識,且邀請的與談人都是各領域終身學習的實踐者,透過他們的分享讓我對學習型組織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有更清楚的了解。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106.11.04 (六)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06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陳曉娟
學號:106436512
課程內容:
第五單元 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第六單元 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第七單元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含與發展
上課一開始,老師先帶同學們反思昨日參加全民終身學習論壇活動心得,班上同學多在工作岡位是個小主管,但參加論壇成為工作人員的一員,發揮超高EQ沒有怨言做就對了,也有同學做到手扭傷,可見是多麼用心啊!!! 也有同學提議因工作分派的關係,無法聆聽與會專家學者分享,雖日後會有影片可觀看,但不及現場聆聽,建議可將分工並批分場大家多少皆可享受LIVE演說。也有同學建議可以開直播,每個同學在忙錄之餘,亦可抽空直接觀看……等,這不也是最好的學習嗎?並將此活動往高品質推升。
課堂中,老師講述到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中提到管子的「一年之計,莫如樹殼,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The best thing to do for a year is to sow grains; the best thing to do for ten years is to plant trees; the best thing to do for a hundred years is to educate people and train talents.),原來中西皆認同培養人才非常不易或培育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謝謝同學設計實作活動,讓我們快速明白三大組織的架構,有那是重疊,有那些是基本的,有那些是獨特。
106/11/4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106.11.4(六)
課程地點:中科
課程: 第五單元 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第六單元 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第七單元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含與發展
學生:鄺允雄 (106 終發專班)
學號:106436502
這次課程除了延續上次UNESCO、OECD,接著介紹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脈絡外,談到了一個新的主題:「學習社會」的概念。大家討論到台灣是怎樣的「學習社會」模式,以及所碰到的困境,從每位同學不同背景的觀察,也對這個議題有了更深的印象。
另一個重頭戲則是本組報告「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含與發展」。其實報告者對報告主題的學習是最多的,從資料的搜集、研讀、分工到設計活動,就擔心理解錯誤或不夠深入而被「考倒」。所幸同組同學準備充份,大家也配合參與活動,應該算得上是圓滿完成了。
106/11/3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幸運的分配到了錄影的工作,因此較其他同學有更多的機會在場內聆聽論壇的內容。
論壇的內容無疑是精彩的,甚至覺得分配給每個講者的時間都太短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嘉義大學楊國賜教授對終身學習所下的註解:「人人可學習、時時可學習、處處可學習」;以及醒吾科技大學周燦德校長以完型心理學派的說法「所有的部份加總起來不會是全部」來評論學習型城市的經驗分享,來勉勵各城市計畫團隊能以top-down的角度重新思考計畫的完整性。
另外還有一點覺得可惜的是沒有看到台灣推動學習型城市的成果,若有機會能實際走訪,我想感受一定會更不同。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授課日期:2017年11月07日
授課地點:暨大A棟302會議室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 心得感想
第八單元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6409514
學生:陳星宇
社區大學的入學資格,沒有任何的門檻限制,也沒有入學考試,只要報名選課,您就是社區大學的一員,而且社區大學也沒有修業年限之規定,在強調學習與成長,在社區大學可以活到老,學到老,是成人教育學習多樣化的選擇。社區大學的課程設計是有別於傳統大學的,其發展理念是以「發展公民社會」為目標,規劃有學術、生活藝能、社團活動等三項課程。學術課程可以擴展人的知識廣度,培養思考分析,理性判斷的能力;生活藝能課程可以學習實用技能、充實生活內容,提昇人的工作能力與生活品質;社團活動課程,可以深化人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從關心、參與、學習中,凝聚社區意識,邁向公民社會。而社區大學不只是教育機構,更是社會運動機構,透過教育與社會改革,進而促使公民社會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透過社區大學裡學習課程的安排提供,促進人們學習知識的普及和擴散,讓成人們均能提升許多專業知識領域的層面與層次,並且將社區大學落實在每個角落中。
現今成人學習的環境與資源已逐漸廣泛,且成人教育學習已受到各國的重視,這項也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是個不可被忽視的領域,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更要將成人學習視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透過成人學習,不僅能讓我們擁有更多的知識與涵養,更能促進整個社會的流動脈絡,讓我們不被社會淘汰。有如吳老師所說的名言:美好裡想的實現,猶如凡鐵成寶劍得過程,即使寶劍尚未鑄成,但也已非當時的那塊凡鐵,一切的努力已有了改變。
106/11/5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106.11.4(六)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育學院A307教室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06終發專班)
授課內容:第五單元 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第六單元 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第七單元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含與發展
學生:黃上正
學號:106436510
學習貧乏如何提高其學習動機?叫他學→他要學→他樂學,這是一段亟需鼓舞的歷程。透過討論「學習社會」的困境與克服方式,激盪出不同職場中的生活經驗遭遇,以分析潛在學習者的觀念和需求,藉活動設計等誘因提高學習動機與求知慾,使其瞭解一學再學的實質價值並非毫無意義,從而肯定自己生活進取,接受改變到創造改變是一種態度,期能與時俱進,突破學習疆界,整合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之綜效,進而達到全人終身教育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