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106/09/23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106.09.23(六)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育學院A307教室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06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范瓊尹
學號:106436501
課程:第一單元 課程導論
當初會報考終發專班,即是希望將「終身學習」的概念融入我的教學內容之中。在高中生涯規劃課程中,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學生自我探索,增進對於工作世界的認識,進而為未來做決擇,並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而我現在所在的教學場域—高職進修部,學生年齡落差大,且多半來自社經地位不高的家庭,我在想,這應該就是老師所說的「低學習參與族群」,如何提升其學習動機便是首要思考要件了。
在第一次的課程中,聽了老師對於課程的概述以及理念,讓我對於未來的課程充滿期待。其實現在的學校教育中,提供教育的對象已經從學生拓展到家長、社區,希望未來在專班的學習能將終身學習更加融入學校的教育中,落實「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的理念。
106/09/23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106.09.23(六)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育學院A307教室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06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廖鳳雪
學號:106436506
課程:第一單元 課程導論
「終身學習」這四個字,以我個人狹隘的眼光看來就是「活到老,學到老」這句大家都聽過的話。我們終發班居然有一門必修課是: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想必是很硬而且很乏味的課程吧?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明烈老師在課程導論中,只以簡單幽默的幾句話和淺顯易懂的例子(桃米社區~青蛙阿婆的家),就讓我們約略瞭解了終身學習的意義及其重要性。其中, “Learning is earning.” 這句更是讓人回味再三,也許是語言上的巧合, “earning” 這個詞的字首,除了 “L” 以外,也沒有其他字母可加入。另外還跟台灣話「學到就是賺到」的意涵不謀而合,真是太有意思了。
「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與「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這兩句也帶出了終身學習的各種可能,還能進而影響身旁的人、社區,甚至能帶動企業與縣市,終身學習的力量可真不容小覷!期許自己在修完這門課後,也能應用所學,給周遭的人、事、物帶來更多好的影響。
106/9/23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導論 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106.09.23(六)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育學院A307教室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06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張棠茱
學號:106436513
週六下午的課堂上從老師幽默風趣地介紹中概略地理解老師投身在終身學習各領域的理論研究思維、實務推廣模式及實做後的貢獻,又在同學逐一自我介紹的過程中接收到老師豐富的對話方式,讓我很是佩服。
在職場無論是與上司、下屬、同儕、或其他對象對話時,常會因為觀點不同而讓每句話的解讀含義產生很多不同的結果。在職場工作20年後再上研究所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透過研究所有系統的學習對話、討論、報告,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9/23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106.09.23(六)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育學院A307教室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06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林思妤
學號:106436511
第一次上課有些緊張,因為面試當時見到老師的表情與語氣感覺是一位嚴肅、做事要求一絲不苟的學者,但是透過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發現老師是一位親切甚至可以說是冷面笑匠的教育者。
在課堂中,原本以為上課內容大概就像傳統教學方式都在教室裡面聽課度過,想不到老師的課程內容非常生動活潑,不拘限一直待在教室裡授課,而是透過戶外教學模式,帶領大家去體會與探討各行各業的學習推廣與學習實務能力,甚至有機會和校外其他學生們一起上課,互相學習與研究,激發不同火花,期許自己在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這門課中與大家一起收穫良多。
中正成碩一 陳舫
2017-09-23, 週六 12:10
9月22日課堂心得
會想修這門課是因為想更深入了解什麼是終生學習。第一堂課有多新的體悟,上課的時間以及地點可以跟老師及同學一起討論,在不同的環境進行學習,學習已經不侷限學校或是教室了,每位同學都很樂意提出自己的想法,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感受。在這樣的上課氣氛下也慢慢放鬆緊張不安的情緒,也試著說出自己的想法及看法與大家做交流。在第一次上課,也會需要自我介紹,讓同學跟老師更加認識彼此,聽著其他同學的自我介紹,會發現他們是在各界中的人才,有很多事物都想向他們請教,因為自己是應屆畢業生,沒有甚麼社會歷練,請老師跟同學多多指教。期許自己能在往後的課堂中可以學習到更多。
中正高碩二 李連增
2017-09-22, 週五 16:51
終身學習研究 第一單元 課程導論
授課日期:2017.09.22 (五) 09:10-12:00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第一單元;課程導讀
指導教授:吳明烈 博士
學生:高碩二 李連增
今天是「終身學習研究」的第一堂課,老師講述「課程目標」:(一)深究終身學習的理論與思潮。(二)提升終身學習實務推展能力。(三)發展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能力,(四)掌握終身學習的國際發展趨勢及重要議題。並講述「教學大綱」:第一單元「課程導論」,老師說:終身學習就是一輩子的學習,每個人從出生到老所歷經的每個階段都要持續不斷的學習。
當然也要同學們每位都來段自我介紹並述說為何要來學習這堂課,聽到大家都是抱著積極的學習心態來跟老師學習,好佩服。自我期許一定要更努力,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用心學習。
中正成教所_陳怡君
2017-09-22, 週五 15:24
終身學習研究9/22課堂心得
自己原本念中正經濟,在民國99年的時候,因為到了旗津當地做了一些有關社區營造,在不想要出社會的逃避心裡下,選擇了自己好像有那麼一點興趣的成教所就讀。當年花了三年的時間在學校當全職學生,但在遲遲找不到自己論文方向的情形下,肄業離開。
我在因緣際會下,到了恆春(墾丁)那裡,當了三年公民科代理教師。在那裡,我在當地的活動中,遇到很多長輩透過「學習」走出家門,活力滿滿。也看到很多離開學校的年輕人(通常是外地人),因為喜歡恆春、想要為恆春帶來改變,而在當地舉辦讀書會、邀請知名人士到當地演講。也看到許許多多的新移民,為了能夠更融入在地,為了能夠教小孩,透過補校、社大,不斷進行學習。
國中公民科的課本裡,將終身學習概念放了一個單元介紹,但就我觀察,孩子永遠都只知道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我自己未來是想要再回到國高中教書,我希望能夠透過這堂課更清楚:如何讓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
今天在課堂中,透過老師的介紹、老師課程安排的方式以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我相信我在這堂課一定能夠收穫滿滿,讓我未來能夠教出更多的終身學習者!
臺灣組織學習協會與暨南國際大學上海交流參訪心得
臺灣組織學習協會與暨南國際大學上海交流參訪心得
參訪日期:2017.07.08~2017.07.13
參訪地點:上海市明德學習型組織研究所等學術單位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5436509
學生:林合鑫
內容:
期待已久的上海參訪團終於成行,圓滿達成並且收穫滿滿。事實上每一趟的旅程都是最珍貴的學習,所以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們努力學習各單位的精髓,看到他人的成長與進步,也看到城市的美。
這樣一個活動最珍貴是來自於最初的發想,「人因夢想而偉大, 夢想因努力而實現。」,所以當我們有了這樣想法,就開始規畫如何實踐並完成它。許多人無法圓夢是因為不敢想,所以也就無法圓夢。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說::「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四千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決定,絕不是四千年後才知道。」那一顆種子就是夢想的起始與根源,往後雖然會遇到許多阻礙與挫折,但是只要一步步地去克服,終究長成參天大樹。人的一生也是一樣,起伏與挫折是必然,但是只要埋下每個希望的種子,讓它發芽生根,遇到風吹雨大依然不改初衷,就會讓我們有個圓滿人生。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就在於透過學習,讓我們產生更多的智慧,因發創造力,開創出人生光明的大道。人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是可以增加生命的寬度與深度。我們也感謝幕後策畫行程的夥伴,因為他們用心和被參訪單位不斷的互動,締造了這樣精采的學習行程。這也說明了,每個成就背後必然有一群默默耕耘的推手,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感謝再感謝。
上海明德學習組織研究所
首日我們一下飛機,立即奔往上海明德學習組織研究所。見到親切的張所長,84歲的他依然活力充沛,熱情地跟大夥兒招呼著。明德所是屬於非營利的民間機構,不斷的推動學習型組織及組織學習。所長本身就是這個組織的標竿,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最重要的是身先士卒為表率,張所長不斷的為自己設立目標「三十而立;六十二立;八十三立」及「壽與夢同在」。給我最大的啟發在於無論什麼樣的年齡,都必須要一個夢接著一個夢去實踐,給自己夢想與希望,築夢踏實。而且要有歸零的心態,不以過去成就為喜,要讓夢與夢相連延續,生生不息。明德所明確設立了四十個夢想,18年來已經實現20個夢想,目前14個夢想進行中,6個夢想尚待啟動。「夢,是一個系統。有夢,才有可能夢想成真。」
張所長說:好的命運從哪裡來?「觀念變,行為變;行為變,結果變;結果變,命運變。」從自己的觀念著手,改變觀念、改變行為,行為轉變了,結果就不一樣了,當然自己的命運也就跟著改變了。而一切仍取決於勇於做夢,不在乎一時的得失,永遠確定一個目標,不受一切干擾的影響,一定要實現這個夢,讓夢想成真。秉持要實現這樣的夢想,明德所的許多作為充滿了創意,只要可以促進學習進展的方式都會嘗試。丹娜・左哈在心靈資本裡寫到:「個人的信念不會通過命令來改變,而只會通過體驗來改變。」所以明德所設立「學習型組織體驗中心」透過實際的展示與體驗,讓廣大民眾更容易認識學習型組織,來提升組織學習的成效。另外,學習型監獄的概念,將「刑期」變成「學期」,期望透過實質的學習來改變受刑人的習性與毛病,也能夠提升受刑人能力與素養。中國大陸十三五明確提出「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以政策來推動各類型的學習及管道,這樣的政策相信可以提升整體社會大眾的學習心態及提高民眾的素質。也透過政策推進學習型組織,出版學習型社會相關刊物,建設學習型組織及學習型社會為社會發展得常態。並啟動未來鄉村學校計畫,相信這對於縮短城鄉差距會有一定的成效。
在台灣,學習型城市領航計畫的推動,對於臺灣學習型城市的未來發展,到2017年已經有13個縣市推動,各縣市均有其推動主軸及內涵,期望透過全民共同努力打造樂學、樂業、樂居、樂活的臺灣新未來。
農之夢培訓基地
李經中,現任上海農之夢青年公益服務社理事長、社長,上海市經濟法研究會理事。
他出生於湖北江漢平原的農村,在家鄉的19年,讓他知道農村的生活。1987年,他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武漢大學; 199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研究所,攻讀國際政治系;1993年新加坡國際華語大專辯論賽,他是復旦大學辯論隊的主要陪練之一,在復旦大學辯論隊獲得第一名之後,他和其他幾位陪練隊員一起獲得學校表揚。
從農村來到大城市,他深切地感受到城鄉差距帶來的理念、習慣、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因此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組建上海農之夢青年公益服務社目的為像他一樣從農村來到上海學習、工作的人群更好、更快地融入上海搭建平臺。
李經中社長的求學成果是優異的,相信朝向其他如商界、政界,都會有非常好的發展及成就。令人感動的是,他的夢想:是讓農民工和市民一樣生活。因為有這樣的胸懷,他的付出必然真心,也必然可以深刻地去找到被服務者的需求,進而提供最貼切的服務。農之夢提供到上海青年訊息與諮詢服務、辦理培訓、提升青年工作平台、展開相關研究等等。為來到上海的青年解決就業問題,關心青年個人及其家庭,讓外來的青年融入這個城市,築夢、追夢、圓夢。農之夢也藉由出版品,廣為宣傳其理念及運作模式,出品話劇《鄉歸何處》:容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探討這些新市民(來滬青年)的問題,也與商會合作為來上海的外來遊子透過活動互相熟悉與交流,讓孩子也能做一些學習。一方面穩定外來人員的不安全感,另外也無形中造就了社會的安定。
第二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國際研討會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共建生命意義互助社區」。
「生命意義」是楊浦區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是楊浦教育綜合改革中市教委與楊浦區人民政府關於生命教育框架協議的重點專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聚焦未成年人教育熱點,結合楊浦「生命教育」課題,從社區教育角度切入,共同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建「生命意義互助社區」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幫助自己、幫助他人活出生命意義,以互助方式成就生命共同體。在這個社會只要有更多人願意從自身做起,改變自己、幫助他人,我們就能夠改變世界。
以色列青少年教育作家-沙拉女士,說了一口流利的中文,從對於聽眾的要求可以知道他對於自我的要求是嚴謹的,對於禮貌是看重的,而這一切承襲於其父親對於她教育的啟發。尤其令每位聽眾都印象深刻的是毛毛蟲的故事,當她不經意的去侵犯到一隻美麗的毛毛蟲時,立即受到毛毛蟲的自衛反擊,父親沒有憐惜反而給了機會教育:「人生當中有非常多東西是美麗的,你不是這世界上的唯一。毛毛蟲只是小小生命,要學會尊重生命,不要輕易用語言、行為去侵略世界,學會禮貌。」在台灣我們推廣兒童讀經班,除了帶讀四書之外,事實上更重要的是品格教育,要求孩子要遵守秩序、要孝順父母,不是用說的,而是實際操演。所以我們要求父母之一要能夠參與,要能夠陪伴孩子建立應有的灑掃應對之禮儀。今天你學到做到尊重他人,以後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
鷺見曉典(亞洲人才育成協會會長):會議中提到日本青少年生活中最大的困惑,是對將來沒有目標。然而這並非只有日本的青少年是如此,台灣目前的也有相同的情況。台灣因為少子化,父母對於孩子干涉過多卻又缺乏引導,以至於孩子被過度保護,一方面不太懂得生活起居,另一方面對未來信心不足,對人生的規劃產生茫然。這部分必須由父母藉由接受親職教育,了解自己與孩子,用隊對方法來引導,多給予陪伴和讚美,建立孩子的信心,和孩子一起成長。
吳明烈教授: 學校培育青少年成為終身教育學習者的策略方法
學習向來與生活密不可分,人類的生活史,即是終身學習史;文明發展的過程,即為終身學習發展的過程。人類當前正處於一個終身學習時代,學校是培育青少年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重要機構,學校培育的過程中,必需明確界定終身學習能力的內涵,使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激發出潛力,而培育者,也應該提升自身的素養及執行力,唯有終身學習教師,才能培育終身學習學生,促進學生學習、協助學生學習、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青少年終身學習者的培育: 看見需求、點燃熱情、創造價值。常聽到有人說,送魚給人吃,不如教人釣魚。但是,我們要做的是引發人們對釣魚的興趣。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明白終身學習的重要,但是要先培養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並且持之以恆的學習,這部分相信就在於父母、老師的身教、言教、境教。如果能夠實踐學習型學校、學習型家庭,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之下,學習型社會也會更容易推動,進而透過全民學習達到整體國民幸福圓滿。
世華生命意義互助社區
社區的使命:通過激發潛能,陪伴成長,幫助個人與組織活出生命意義。透過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進而改變世界。林暉,二歲被診斷為漸凍人,四肢、軀幹、胸腹部等全身肌肉萎縮無力。即便是全家都傾全力奔走帶著他到處投醫,但是依然束手無策。病痛澆不熄青年的夢想與大志。社區對他每週一對一的輔導,改變他對人生的價值觀,他不但要讓自己站起來,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站起來。林暉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他夢想未來五年要賺錢帶20位朋友去拜訪霍金教授。這就是「觀念變,行為變;行為變,結果變;結果變,命運變。」改變內心的思維,改變人生,讓自己蛻變,讓生命有意義。社區裡有更多這樣自利利他,感恩回饋的故事,為社會帶來正面積極,把原本缺色彩的人生,因此帶來更多光彩。
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
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成立於2012年7月,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根委託華東師範大學建立的一個開放、跨界、協同、創新的終身教育研究戰略聯盟,也是全國首家終身教育研究院。每年會由市教委會黨委300~400萬經費補助,專職外加兼職人員共同為上海終身教育事業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諮詢與專業服務,從而為全體上海市民的終身學習創造更公平的機會、更便捷的途徑與更豐富的資源,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工作能力、促進市民終身發展與生活品質改善,以及城市經濟、文化、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上海開放大學
上海市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指導中心辦公室主任-彭海虹,介紹上海學習型社會建設及終身教育工作最新推進情況。引導長期在社區、學校、課堂中佔用有限學習資源的老學員,能走出來建立學習團隊、成為團隊的領導者,開展終身學習組織。依據政策落實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目標任務,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健全終身教育制度,創新終身學習方式,營造終身學習氛圍,進一步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提升市民自我管理,發展市民自主學習活動,營造終身學習文化。另外新學習到一個名詞「學分銀行」,「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建立「學分銀行」制度。此由上海市政府承辦,委託上海開放大學為認證管理機構,目前已經有76萬人開戶,「學分銀行」一般是兩大功能,一是學習成果的認定,一是學分累計和轉換。這對於繼續教育的推廣,有很大的助益。
前四天我們以參訪學術單位為主要行程,後面二天安排了上海景點的參訪。在魯迅故居的公園看到退休的大叔及老奶奶用清水在地上寫書法,行雲流水真的是好功力。到了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真的是非常期待可以從259公尺高處俯瞰整個上海的繁華,但是從小懼高的我卻又不敢靠近透明玻璃的平台。最終在幾位前輩們的鼓勵下,戰戰兢兢的走出去拍了幾張照片。後來想起了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有一個昂貴的課程,是挑戰自己最害怕的事,一旦最害怕的事可以無憂無懼,就沒什麼事不能突破。於是拿起手機請於志榮譽理事長協助錄影,我要挑戰自己害怕的事!當然,我成功地跨越出去,並且可以俯瞰腳下的上海,雖然依舊忐忑,確是一大突破,相信這也是Learning is earning最佳寫照。六天的時間很快就結束,帶著滿滿收穫相約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