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學生姓名:魯昱彤
學號:113436506
本次課程學習讓我收穫最深的是系統思考【以一個整體去思考單位之間的動態關係】,正是我平常在思考上經常會遺漏的地方,如能學習甚至習慣之後以整體來看待事物,也就是以一個面而不是一個點,想必對事物甚至對世界的認知都能有更新的體悟。
【時間延遲】「今日的問題來自昨日的解」、「看起來變好,實際上變糟」是我在職場上經常遇到的一個困境,且至今尚未有解,由衷的希望我職場上的領導者有機會可以來上一下什麼叫系統性思考跟時間延遲的概念。
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老師說的,來自於《金剛經》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各種俗事俗務俗人組成萬千世界,也交織出許多煩惱影響心境,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達到如此境界,面對紛紛擾擾都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估計要退休之後了,但世事難料如果不肖子孫造成紛擾的話可能就不是如如不動,而是動彈不得也不一定

)。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陳美如
學號:113436501
2025/04/12 分組報告講評心得
113終發在職專班 學生:陳美如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每一項修練息息相關,目標與現狀間有結構性張力(創造性張力=>前進的力量),產生結構式衝突,產生良好的創造性張力。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加上第五項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這些修練可以帶領我們開拓未被發掘的、個人與組織 的成長空間。
(一)自我超越及心智模式:
.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練是以釐清「我們真心嚮往什麼」為起點,讓我們為自己的最高願望而活。是通過自我成長和持續學習來實現個人的潛能發揮。
旅鼠的故事自我超越不是一場偶然的啟發,而是一段需要勇氣與覺察的旅程。願景不是幻想,它是來自內在深層的渴望;使命不是外在的目標,而是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所發出的獨特光芒。•你是誰?你為什麼在這裡?你想要創造什麼?
.心智模式-洞穴人的陰影: 再次強調了內在潛力的力量,提醒我們,真正決定我們人生的不是過去的經歷或未來的挑戰,而是我們內心的力量與信念。心智模式是我們對世界、自我、組織,以及我們如何跟它們配合,所抱持的根深柢固信念、圖像與假設。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經驗。當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改變,就能改變自己在世界中的角色,得到迥然不同的結果。
(二)共同願景:
.核心是一種群體內部自發的、深具感召力的力量,而非單方面強加的目標。學習與願景的關係:願景驅動「創造型學習」,讓組織不只是適應變化,而能主動塑造未來。願景的成功關鍵在於共享與傾聽,而非強行推動。
.願景的融合需要個人願景的自由表達與學習傾聽他人的夢想。用心傾聽與持續對話,才能找到能夠整合並超越個人願景的最佳方案。
.共同願景與系統思考: 願景會經由溝通以逐漸增強的螺旋擴散開來。了解現有政策與行動如何創造、改變現況培養新的信心來源。
(三)團隊學習:
.「團隊學習」是一種經由整合及發展成員之能力,而創造出團隊知識的過程。【彼得聖吉(1990)】。「團隊學習」建立在發展『共同願景』上,也建立在『自我超越』。
.「團隊學習」 能提升組織應變能力,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知識共享,也讓團隊成員在組織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群策群力,發揮團隊最大力量。
.團隊學習的交談方式: 學習型團隊必須精於使用「討論」(discussion)與「深度匯談」(dialogue)這兩種談話方式。
.深度匯談: 先暫停個人的主觀思維,彼此用心聆聽,自由且創造性地探究複雜且重要議題。探索複雜難題的過程,每個人攤出心中的假設,並自由交換想法。
.團隊學習的關鍵與陷阱:
習慣性防衛圍繞著我們最深層的假設,形成一層保護的殼,保護我們免於
遭受痛苦,但也使我們無從知道痛苦的真正原因。
.降低習慣性防衛方法:
1.視彼此為工作夥伴:參與者應拋開角色與職位(領導者更應放下身段)。
2.建立共同學習夥伴關係:應視彼此為學習夥伴,人人平等。
3.營造安全感:在工作和學習中,營造彼此關係良好的氣氛。
(四)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與傳統的思考模式不同。傳統的思考模式,通常習慣分析單一事件。然而,系統思考,是將其他人以及組織一起考慮進來,將這些視為「一個 整體 」,並且去思考這些單位彼此之間互動的「 動態關係 」如何。
.動態系統的兩個主要特色,第一是「回饋」,第二是「時間遲延」。 回饋 ,可能是 增強式的回饋 ,也可能是 調節式的回饋 。
.時間遲延,代表的是我們所採取的行動,以及產生的結果,中間往往會有一段時間的落差。例如,在一個著名的例子「啤酒遊戲」。
(五)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就是把組織內所有有用的知識 整理、存放、分享、創新、應用,讓每個人都能利用這些知識來提升工作效率、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知識的類型: 顯性知識:可用文字、圖樣、聲音的方式儲存在特定媒體的知識。例如教科書、手冊、SOP等適合大量知識重複使用的環境。隱性知識: 如專業經驗、直覺判斷、鼓勵對話、師徒制度、經驗分享,應用情境:研發、設計、醫療、諮詢等強調創新的領域。
.知識管理的五大要素:
1️知識獲得(Knowledge Acquisition)
來源:內部經驗、外部市場、顧客反饋、競爭對手分析等
方法:研究、培訓、數據分析、專家訪談
2️知識儲存(Knowledge Storage)
目的:避免知識流失,確保組織記憶(Organizational Memory)
方法:知識庫、文件管理系統、雲端儲存、標準作業流程(SOP)
3️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
目標:提升組織內部協作與創新能力
方法:內部論壇、社群媒體、經驗分享會、導師制度
(Mentorship)
4️知識創新(Knowledge Innovation)
目標:創造新的產品、服務或流程,提高市場競爭力
方法:跨部門合作、研發投入、開放式創新、創意思維訓練
5️知識應用(Knowledge Application)
目標: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業務價值
方法:決策支援系統、專案管理、流程優化、智能分析
.第六項修練「知識管理」的意義: 1. 彌補學習型組織實踐的缺口2. 系統性管理知識資產3. 強化組織的學習能力4. 推動創新與變革5. 建立永續競爭優勢。
組織學習研究_W9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系統思考就像老師舉例肝膽腸胃科一樣,為何他們被分配在同一個醫科,是因為一個器官不好便會影響其他器官,是息息相關的,結合到之前的組別報告中,我想起我與玉秀報告團隊學習中的例子,因為Nokia 沒有跟隨到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跳脫了原本的折疊鍵盤手機式,而是智慧型手機,追求大螢幕,固執己見而導致後來痛失市場,之後在內部重整時,是用了心智模式和系統思考去發現了5G網路的電信市場,也是跳脫了手機的思維以外,更是去分析了整體的發展發現了新的市場!五項修煉也是一個系統,每組報告的技巧都應該被運用在不同時機,甚至是同時結合好幾種一起。「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我覺得生活中有時候,我們會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事情,導致困在自己的思維裡,看不見整體或是不同視角的問題點,這時候就會需要更客觀地來看待事件,不論是練習跳脫自己的身分或是運用團隊學習,透過對話激發智慧。
因果迴路圖的討論,我覺得是很有挑戰性的議題,因為我對於美國關稅的新聞瞭解還不是非常了解,但這時候就需要團隊學習了,我們每個人分享並討論自己看見的觀點和說明,最後能夠組成一個完整的因果迴路圖,就是系統思考的整體觀!後面的例子使得系統思考的觀點更淺顯易懂,例如外帶平台的興盛以及店家的買賣模式改變,都是基於系統上交易的方式改變,在生活中能夠看見更多店家新增外送後,店內有實體點餐的客人,同時又有外送平台響起不停地訂單鈴聲,讓我想起網路購物亦是如此,因為交通的方便性,以及照片和影片的技術越來越好,後來衍生出直播以及蝦皮店到店的普及,都是系統的模式改變實例,從蝦皮店到店在埔里就有好多間,可見系統的改變帶來的影響之大。
系統思考是社會共好的關鍵修練
課程時間:2025.0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第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報告同學:鄭安琇&吳嘉蕙&阮薔薇
學生姓名:張靜玫
學生學號: 114409502
在本次系統思考主題,老師提到第五項修練都離不開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見樹又見林,從整體的角度出發的一種修練。於個人言,學會做好學問、為人處事,能圓滿此生;從社會資源分配而言,以系統思考綜觀全局後,將資源分配到需要的地方,讓效益發揮到最大之處,能讓國家社會得到長遠的發展。
老師引用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呼應系統思考整體觀、關聯性思維及系統盲點面向,提醒我們要從更高視角觀察系統,從不同視角(橫看、側看)觀察問題,會得到不同結論,這提醒我們觀點和系統元素之間的關係是多層次且互動的,在交換作用下會產生相互影響。我們常在系統中當局者迷,難看清全貌,只有藉助交互討論或分析工具時,才能「識得真面目」。
在本次課程中我們討論到反思及紀律的重要性,系統思考強調的是整體性、互動關係以及動態變化,而反思與紀律在這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回應問題的過程中,反思能帶來能量,帶來深刻的自我覺察,有助調整行為提高紀律,提升學習成效,帶來內在動機的增加與成長,導向良善的循環。另由於系統也強調動態變化,時刻注意各項事件的交互影響,保持彈性與即時調整,更能有效回應問題,得到有效決策。
系統思考不僅是觀察世界的方式,更訓練我們建立面對複雜問題時的思維與行動準則。透過反思與紀律,我們得以在動態系統中保持覺察、適時調整,帶動個人內在成長的良性循環;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若能運用系統思維來統整資源與策略,將有助於整體社會的永續與均衡發展。唯有跳脫自身侷限,從多元視角檢視問題、觀察系統的結構與互動,方能真正「識得真面目」,做出具有洞察力與長遠影響的決策。系統思考,是通往個人圓滿與社會共好的關鍵修練。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2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羅慧娟
學號:113436503
讀《第五項修煉》後,我對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些修練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工具,更是團隊協作的重要基石。
書中提到的自我超越,強調突破自身限制並促進個人發展,這是創造力與張力的來源。只有當我們在個人層面上持續學習和進步,才能在組織中形成有效的學習文化。
接下來的心智模式,提醒我們認識到自身的偏見,這對於進一步的交流與合作至關重要。若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些內在的限制,就難以達成真正的共同願景。
共同願景本質上是團隊的方向,是大家朝著同一目標前進的基石。這需要所有成員共同努力,融合不同的意見,形成一個明確而共識的目標。
在團隊練習方面,強調了共同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透過團隊合作、共同練習,才能提升整體的效率和效果。而最關鍵的第五項修練——系統性思考,則讓我體會到全面性和整體性思考的重要性。通過系統思考,我們不僅可以看清事物的前因後果,還能拓展視野,理解事件之間的關聯,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全局,提前預見潛在的挑戰與機會。
總結來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我讀完這本書後變得格外有意義。系統性思考讓我意識到,凡事都需要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從而能夠理解整體的運行機制,並在此基礎上做出明確的決策。只有看見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並立足於全局,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畫出未來的藍圖。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六單元: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第十單元: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課程時間:2025.0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第六單元: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學習應該是每個人一生中持續且普遍的行動,學習無所不在,不只是為了就業,更是為了活得更好。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學習社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理念,它主張學習不應侷限於學校教育,而應擴展到社會各個層面,讓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持續學習與成長。學習社會強調終身學習、多元知識來源與學習自主性,這些觀點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框架,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學習的定義與方式。在這個單元裡,報告的同學介紹了澳洲、澳門和香港等地,推動學習社會的方式,讓我們了解不同地方針對當地的狀況,有什麼樣的做法。
我覺得簡報後面幾頁所提出的,很值得我們深思,例如:學習社會雖鼓勵終身學習,但也可能導致學習焦慮,學習變得像是在跑一場無止盡的馬拉松。對有些人來說,學習像是一個無底洞,不斷想要填滿卻又無論如何也填不滿,這樣的學習焦慮,很有可能也是文明病的來源。我想到一首新詩,白荻的雁:「我們仍然活著,仍然要飛行,在無邊際的天空,地平線長久在遠處退縮的引逗著我們,活著,不斷的追逐,感覺它已接近而抬眼還是那麼遠離……」我們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是如此幸運也如此辛苦。
簡報最後提醒我們:學習,其實是一種自由而深刻的存在狀態,學習社會不能只有競爭,還需要沈澱與省思。我想如果人們的學習,是為學而學,無所為而為,才能真正樂在其中,於學海中自在漂游,而不是載浮載沉。
第十單元: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隨著終身學習觀念的興起,「學習型城市」已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學習型城市強調透過制度設計與資源整合,營造有利於全體市民持續學習的環境,使學習成為城市治理、社會融合與經濟轉型的核心力量。
從理論層面來看,學習型城市源自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的理念,認為學習不僅侷限於學校,而是遍佈於社區、職場、家庭與公共空間之中。在實務發展上,許多城市已積極推動各類學習機制,如社區大學、市民學習護照、學習型企業聯盟等。透過公私協力與跨部門合作,學習型城市促使資源有效分配,縮短學習落差,並強化市民的參與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像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推動的「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GNLC),就鼓勵各地城市分享經驗與資源,共同提升學習力與城市競爭力。
然而,學習型城市的推動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部分地區在政策規劃上缺乏整體視野,導致學習資源分配不均;又如,數位落差與社會邊緣群體的參與問題,會使學習型城市的發展產生不平等現象。因此,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強調包容性與多元性,並持續進行政策調整與成效評估。
在這個報告中,除了介紹了台灣的兩個學習型城市,也介紹了德國、南韓、象牙海岸的的學習型城市,讓我們了解不同國家的不同做法,可以提供我們參考或學習。
組織學習研究 心得
課程時間:2025.0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八: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今天的主題來到了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是學習「看見整體」的一種修練,讓我們看見相互關聯而非單一事件,知道事情漸漸變化的因果。
系統思考與前四項修練息息相關,自我超越與系統思考結合,能形成更廣闊的遠景,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的侷限。透過系統思考,從大處著眼,來改變思維角度,能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在建立共同願景時,運用系統思考能使願景更具吸引力和可行性。在團體學習中,系統思考提供了解決複雜問題的有效工具。
我們可能從小被教育把問題分解,把世界看成是分開的,這樣雖然可以讓複雜的問題容易處理,但無形中,卻失掉了對整體的歸屬感,也不了解自身行動所帶來的後果。這個世界是由許多因果環環相扣而成,每個環節都互相影響,這些相關性不容易被察覺,就像蝴蝶效應,微小的變化會帶來不可預料的結果。
老師談到,構成系統思考的兩項因子是交互作用和互相影響,並提醒我們,要從整體看,從高處看,因為當局者迷,深陷其中無法窺看全貌,要能跳脫,綜觀全局,就像從空中鳥瞰,才能看清真相。
我想到我曾經在一本談禱告的書中看到一個說法,就是,如果你非常虔誠的禱告了一段時間,但卻沒有看到效果,並不是神沒有聆聽你的祈禱,而是因為神是在一個最高的角度看所有的一切,神看的是整體,神是系統思考,人是單一思考,一個人所求的出發點,如果是為自己,願望不容易達成,但如果出發點是為群體為別人,出於愛與更高情懷的祈禱,神會應允並為之動工。當更多人有共同的願景,所形成的能量會更強,吸引力法則會將磁場接近的人連接在一起,共同願景的實現將是指日可待。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施梵萱
學號:113436521
課後感想:書名:第五項修煉 (作者:彼得.聖吉)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les)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第四想修煉: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這次我負責的部分是建立共同願景,讓我更加了解願景不僅是指個人,而是整個群體。從自我察覺到反思和行動,都是需要互相傾聽的過程
共同願景的建立需要日常對話
儘管願景令人振奮,但其建立過程並不總是迷人或激動人心。
優秀的領導者不只是透過演講激勵人心,而是在日常事務中始終銘記願景,並與日常對話交織在一起。
願景的融合需要透過持續的交流與聆聽
共同願景源自個人願景的互動與成長,這需要透過不斷的交流與溝通來實現。
個人應能自由表達夢想,也要學習傾聽他人的夢想,透過對話找到更完善的構想。
聆聽比說話更難,尤其對有強烈主見的管理者
真正的聆聽需要開放的胸襟與意願,容納不同的觀點,而不是要求個人願景服從於更大的願景。
目標是讓多種願景共存,並透過用心傾聽,找到能夠整合並超越個人願景的最佳方向。
領導者的角色:傾聽與表達組織的願景
一位成功的企業領袖認為,領導的核心在於傾聽組織的聲音,然後用清晰有力的方式表達出來。
領導者的價值不僅在於指引方向,更在於理解組織內部真正想追求的願景,並將其凝聚與傳達。
建立共同願景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而需要長期對話與互動。
願景的融合需要個人願景的自由表達與學習傾聽他人的夢想。
真正的聆聽需要開放心態,而非強迫個人願景服從更大的願景。
領導者的核心職責在於傾聽組織內部的聲音,並清晰地表達願景。
用心傾聽與持續對話,才能找到能夠整合並超越個人願景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