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心得感想
論壇時間:2025/10/25 (六)
論壇主題: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終身學習x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2
學生姓名:陳華菁
人生進入第二階段再返回職場,對我來說不只是跨入不同產業領域,更像是從零開始重新建立職場能力。因此在再次投入職場之前,我先主動蒐集相關職務資訊持續自主學習,努力尋求提升知識的機會;並且以「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在實務經驗中不斷成長。而今在遇到終身學習課程後,我才驚覺自己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
在今日論壇的一開始,明烈老師分享了「終身學習與學習型城市的展望」,讓我再次體會到終身學習可以被系統化來進行。每一次上課我都會得到不同層面的啟發:終身學習的四部曲能把我與我們、個人與世界串連起來,而人生的四個象限也讓我更能體會到人生本就是由加加減減組成的過程到圓滿終點。漸漸地,我更確認自己一直都是終身學習者,且相信我們能為自己、家人、朋友、公司同事甚至社會與國家做的,比想像中還要多。
在專題分享當中,對我觸動最深的是「AI世代的來臨」。AI 已經全面融入家庭生活、學校教育與職場工作,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正是因為「人」為本,而科技是人創造的,AI 取代的是停滯不前的人;而無法被取代的,是持續學習、積極參與且有想法的人。由此可見,自我覺察與反思能力,以及擁有強韌的內在,將成為我們每個人必須培養的基礎能力。
另外,與我目前人資工作相關的議題:人才永續策略,也讓我印象深刻。聽到世界先進積體電路的張協理、裕元花園酒店的滿玉協理、巨鷗跨界智慧集團的高董事長等前輩分享後,我相信即使在中小企業,也能努力推動 ESG 以及人才永續發展的具體作為。除了致力提供一開放、有創意且成就共好的工作環境之外,若能把「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落實成習慣,就能在日常溝通中把終身學習的信念傳播出去,進而從個人延伸到組織、城市、社會,最後影響到整個國家。
前一天我也參加了台灣師範大學舉辦的「2025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數位驅動的未來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加上今日的論壇,兩場(2025 年的)論壇與研討會,無論在教育或職場面向都讓在場聽眾受益良多。對我個人而言,除了吸收大量資訊外,我也想對自己說一句:「我很棒。」因為我選擇並且珍惜擁有老師送的三千萬,不僅實踐終身學習,我也樂於學習且享受學習。Learning is earning.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925/9/27(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8
學生姓名:劉欣瑜
9月27日這天,是我第一次上吳明烈老師的課,印象非常深刻。老師從一開始上課就十分認真地講解,課堂中也不斷巡視行間,讓學生能夠保持專心與專注。老師的講述方式非常特別,看似使用傳統的講述法,卻將人生的精華與體悟融入其中,透過課程傳遞給我們這群同樣嚮往「終身學習」的學生。
從幽默的言談、富含哲理的名言,到老師親自拍攝的照片,都讓我們彷彿置身於老師的人生故事之中,在心裡留下深刻的體驗與感動。特別是老師一開始提到的「心流」概念,正好呼應了我最近準備開學工作的心情,也是一種我在做事時所追求的理想狀態。
老師在課堂中分享的許多觀念,都是我在人生中仍持續學習的部分。有時在工作、家庭與學生身分之間,仍在摸索如何取得平衡。老師的一句名言「Learning is Earning」讓我深受啟發——所有的學習,最終都會成為自己人生的收穫。若覺得有任何不公平,也要想著那是在為自己的「福德帳戶」存款。人生的無常,其實也是一種「無償」的體驗。而在工作中,更要以「悟人子弟」的心態,懷抱理解與啟發他人的智慧。
老師的課就像是一門人生哲學課。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念完一句話後請我再複述一遍,當下雖然緊張,卻激發了我更專注學習的動力。回家複習時,我反覆咀嚼老師的兩句話:「改變看似無法改變的改變,卻又能改變的改變」以及「一切為改善而改變,非為改變而改變」,每次重讀都覺得意味深長。
整堂課在幽默與啟發之間進行,時間過得特別快。老師看到下午大家有些疲倦,還特別安排了走讀活動。在這個講求速度的現代社會中,很少有機會能慢下腳步、細細體會身邊的環境。這段小小的走讀旅程,讓我想起過去在印尼工作的時光,也在與同學的分享與交流後,留下了心中一份溫暖的感動,並期待下一次的課程。
最後,以「人生三寶」勉勵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終身學習。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持續保持學習的熱情,心地善良,以布施為富,讓人生更加豐盈與踏實。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925/9/27(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21
學生姓名:莊昌鎮
「終身學習」對我個人而言並不陌生,因為自2005年起即開始接觸與終身學習有關的教育單位,社區大學、大學推廣部及技職培訓單位等,從事手作飾品工藝教學服務工作,迄今已有20年的成人終身學習教學經歷。這次有機緣接觸到這門課程,讓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印證了「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的智慧。課程中教授分享了到德國留學的前因與後果,還有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和歷程,讓我深感敬佩。回想報考暨大終發所時,也是抱持著終身學習的精神而來,看到老師課程中詳細深入淺出的簡報和幽默富有哲理的口語,值得作為我平時生活或從事工藝教學時的借鑑。
此外,在一般社會觀感與人生價值觀中,擁有財富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讀過「終身學習實現富有的人生」這篇文章後,顛覆了許多人的看法。「學富」的人,生命中的幸福感往往勝過擁有「財富」的人。譬如,有錢人的精神生活,不見得會比有學問或樂觀的人活得自在、快樂或喜悅等。
課程進行到下午的時候,精神漸漸不濟!教授說,到戶外走讀,這對我個人而言,是第一次讀書經驗,頗感新鮮有趣。各組學伴們也陸陸續續分別先後研讀書中分配的部份,教授做了深切簡要的剖析與講解後,各組學伴們也各自發表上課後的心得分享,在輕鬆的氣氛中結束了當日的課程。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9/27 (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唐嘉彥
學號:114436510
(一)
許多年前就已久仰吳明烈老師的大名,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在即將入學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班前,我先在台北接待了二位專程申請來台北研究台灣終身學習的廈大博士班學姊,還陪著她們到國家圖書館影印了不少吳明烈老師的學術論文。(可惜當時還不認識吳老師,不然就可以幫忙引薦了。)相隔15年後,自己終於有幸能上到吳明烈老師的終身學習課程,經歷了9月27日一整天的薰陶和啟發,深深感受到老師對於終身學習的熱忱和洞察。吳老師分享了許多他在生活中有感而發聯想出的終身學習錦句(口號),比如「三千萬」(千萬要終身學習、千萬要樂在學習、千萬要享用學習)和「三個意」(想法要有創意、行動要有意義、人生要有回憶)。吳老師還提到:「口號是為了打動人心,行動是為了實現夢想。」打動人心,指的是觸動並影響一個人的內心情感、想法或價值觀;但唯有以身作則、具體行動,才能建立信任並激發他人行動共鳴。正如同之前曾在網路上看過的一句話:「說話的句點,是用行動來畫上的。」
(二)
以前在學校教書時,我曾經多次提醒即將畢業的學生,畢業後各位也許可以不用再經歷考試,甚至不需要再讀書,但無論如何,請不要拒絕或排斥學習,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課堂中吳明列老師提到的趙慕鶴老先生的故事,我不僅曾多次分享給廈大的學弟妹和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的同學們,也深深激勵著我自己;尤其是那段他與朋友的經典對話——
朋友問:「老趙,你都要死了,還學什麼電腦? 」
趙慕鶴老先生回答:「可是,我現在還活著啊!」
最近這幾年,自己一直努力把握各種機會和資源進修、學習,上了很多課程,也獲得了一二十張證書、證照。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都說不了解我幹嘛這麼拚。剛入學暨大終發所時,我爸也笑說我怎麼這麼老還在當學生?我很少去解釋,但對我來說,終身學習更像是一種習慣或一種價值觀,是一種「我想做且我享受」的事;就像吳明烈老師在課堂中說的:「讓學習成為一種日常,一種喜樂。」
(三)
在9月27日的課堂中,吳明烈老師也為同學們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兩大組織的終身學習重要發展歷程。其中,UNESCO在1996年公佈的《學習:內在的寶藏》及其報告中所提到的終身學習五大支柱(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發展、學會改變)是當年我考研究所及撰寫研究所報告時常引用的內容,經由吳明烈老師的說明,才發現自己過去對這五大支柱(指標)的理解還是太淺薄了,在此非常感謝老師。另一方面,在課堂的尾聲,吳明烈老師帶領同學們透過走讀的方式,了解OECD在終身學習和回流教育所做的努力,也讓教科書裡的相關內容、字有了溫度。我想在很多年以後,同學們也許對OECD為終身學習做了什麼將漸趨模糊,但走讀的過程和畫面相信依然歷歷在目。最後,在中科的小徑走讀活動,還使我想起當年在服務學校推動通識教育時,學校常宣導的二句話:「讓每面牆壁都會說話,讓每個空間都能育人。」如果說,通識教育是以空間為主軸,那麼終身學習即為時間和空間的相互融合。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9/27 (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1
學生姓名:黃嘉琦
吳教授抱歉,因為沒填到個人學籍資料,我再重新發佈一次。
我是在職專班碩一學生,在業界工作二十餘年,這幾年有機會接觸到成人教育,目前是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的手機課程講師,以及勞動部職前訓練專業課程講師。
先針對樂齡這份教學來闡述我的想法,在來暨大上課前,我對於樂齡學習還停留在[延緩老化]的概念中,純粹地認為來樂齡中心上課的長輩們,都是想透過上課來活化自己,延緩老化(除了培訓課程中曾有教授提及,同時也有長輩跟我分享他來中心上課十年的心得,他說比起很多同齡的退休人士,他的狀態是同齡人當中最好的),但漸漸地,我開始感受到似乎還有什麼,但我說不上來,也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我不太明白的東西很多,所以我也來學習成人教育的核心精神。
上了怡君老師的課,再接著上明烈老師的課(弘基老師的是寫論文的教學),針對終身學習與人資教育發展這塊,我漸漸領悟到我真的把終身學習看得太狹隘了,過往我總是很單純地認為終身學習是一種必需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因為自己想學,所以怎樣都來學,學習的效率當然也比較好,因為有目標,能看到自主學習者的熱忱,對比正在12年國教裡為了學歷或工作在學習的年輕人,二者的喜樂有很明顯的差異。例如一個八點半開始上課的課程,年輕學子會拖到快九點才到,而樂齡班的長輩們總是八點十分就到,互相討論上次的教學回去後再做發生什麼狀況,因為教學過程中剛好同時看到這二種情況,心情挺百感交集與複雜。
一開始在明烈老師的課本中,看到樂齡學習中心是定義在非正式學習範圍,但更多時候,我總覺得它更像非正規學習,我跟長輩們都在互相學習著彼此的專長。他們一開始是以想學手機技能的態度來報名,而我以教導手機基本知能的課程來上課,但更多時候,我常離題教他們的不是手機基本知能,而是不要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自己老了就什麼都學不會,更不要覺得自己很沒用,別忘記他們有拉拔一家人安樂走到今天,那才是最難的;他們教導我的是對人生的體悟,不用汲汲營營在人生帶不走的事物上,他們告訴我,那些自以為最寶貝的物質(例如辛苦花錢花時間所收集的珍藏品),在人走後的七天內都會變垃圾。
學習的確是會貫穿個人一生的活動,從小嬰兒學走路、學拿筷子與筆、到學校求學拿學歷、入職場後與前輩學習經驗、另外報名課程自我提升技能;退休後的樂齡長者仍在持續更新知識與能力,即使已沒有工作與學歷的需要,這份學習仍持續發生在各種環境與情境中,並沒有因為退休而中斷,我過往太武斷地認為那種只限於教室裡的學習才是學習心態,在此獲得轉變。
同時上完課比較令我思緒大開的,是原來大家過往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學習,都將帶動國家未來的發展與社會經濟,一個全民都不斷在學習的國家,自然不會弱到什麼程度去。
我偶爾會去大學做業界分享教學,常看到不少大學生對學習缺乏熱忱,一進來上課就直接趴在桌上睡到下課(該班專任老師也無奈地說現在的孩子就是這樣,請我當沒看到繼續上課)。本來心裡有點憂心,覺得我們的孩子這麼沒學習力,國家將來要怎麼辦?可是回心一想,或許他們還沒體悟到人生該有的責任與目標,還無法進入為了自己去學習的心態,但面對現實帶來的壓力,總有一天仍是會為了自己去學習,不管那個學習來自哪裡。
因為我不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甚至可以說我非常不擅長讀書,本來很擔心自己都記不住書上的那堆理論,很擔心求學要怎麼辦?但後來有透過一些觀念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其實學習可以有很多模式,應該都能幫助我學習。未來我也想來研究一些對課程有用的開發技巧,希望讓很多人學習不來的知識,能透過課程規劃方式的改變來被學習到,這樣算不算也是為了國家發展盡一份心力?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上課心得
我是在職專班碩一學生,在業界工作二十餘年,這幾年有機會接觸到成人教育,目前是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的手機課程講師,以及勞動部職前訓練專業課程講師。
先針對樂齡這份教學來闡述我的想法,在來暨大上課前,我對於樂齡學習還停留在[延緩老化]的概念中,純粹地認為來樂齡中心上課的長輩們,都是想透過上課來活化自己,延緩老化(除了培訓課程中曾有教授提及,同時也有長輩跟我分享他來中心上課十年的心得,他說比起很多同齡的退休人士,他的狀態是同齡人當中最好的),但漸漸地,我開始感受到似乎還有什麼,但我說不上來,也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我不太明白的東西很多,所以我也來學習成人教育的核心精神。
上了怡君老師的課,再接著上明烈老師的課(弘基老師的是寫論文的教學),針對終身學習與人資教育發展這塊,我漸漸領悟到我真的把終身學習看得太狹隘了,過往我總是很單純地認為終身學習是一種必需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因為自己想學,所以怎樣都來學,學習的效率當然也比較好,因為有目標,能看到自主學習者的熱忱,對比正在12年國教裡為了學歷或工作在學習的年輕人,二者的喜樂有很明顯的差異。例如一個八點半開始上課的課程,年輕學子會拖到快九點才到,而樂齡班的長輩們總是八點十分就到,互相討論上次的教學回去後再做發生什麼狀況,因為教學過程中剛好同時看到這二種情況,心情挺百感交集與複雜。
一開始在明烈老師的課本中,看到樂齡學習中心是定義在非正式學習範圍,但更多時候,我總覺得它更像非正規學習,我跟長輩們都在互相學習著彼此的專長。他們一開始是以想學手機技能的態度來報名,而我以教導手機基本知能的課程來上課,但更多時候,我常離題教他們的不是手機基本知能,而是不要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自己老了就什麼都學不會,更不要覺得自己很沒用,別忘記他們有拉拔一家人安樂走到今天,那才是最難的;他們教導我的是對人生的體悟,不用汲汲營營在人生帶不走的事物上,他們告訴我,那些自以為最寶貝的物質(例如辛苦花錢花時間所收集的珍藏品),在人走後的七天內都會變垃圾。
學習的確是會貫穿個人一生的活動,從小嬰兒學走路、學拿筷子與筆、到學校求學拿學歷、入職場後與前輩學習經驗、另外報名課程自我提升技能;退休後的樂齡長者仍在持續更新知識與能力,即使已沒有工作與學歷的需要,這份學習仍持續發生在各種環境與情境中,並沒有因為退休而中斷,我過往太武斷地認為那種只限於教室裡的學習才是學習心態,在此獲得轉變。
同時上完課比較令我思緒大開的,是原來大家過往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學習,都將帶動國家未來的發展與社會經濟,一個全民都不斷在學習的國家,自然不會弱到什麼程度去。
我偶爾會去大學做業界分享教學,常看到不少大學生對學習缺乏熱忱,一進來上課就直接趴在桌上睡到下課(該班專任老師也無奈地說現在的孩子就是這樣,請我當沒看到繼續上課)。本來心裡有點憂心,覺得我們的孩子這麼沒學習力,國家將來要怎麼辦?可是回心一想,或許他們還沒體悟到人生該有的責任與目標,還無法進入為了自己去學習的心態,但面對現實帶來的壓力,總有一天仍是會為了自己去學習,不管那個學習來自哪裡。
因為我不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甚至可以說我非常不擅長讀書,本來很擔心自己都記不住書上的那堆理論,很擔心求學要怎麼辦?但後來有透過一些觀念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其實學習可以有很多模式,應該都能幫助我學習。未來我也想來研究一些對課程有用的開發技巧,希望讓很多人學習不來的知識,能透過課程規劃方式的改變來被學習到,這樣算不算也是為了國家發展盡一份心力?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9/27 (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2
學生姓名:陳華菁
課後心得感想 114/09/27
這一天是離開學校數十年來第三天回歸學生身份的課堂日子,課堂名稱是「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在尚未接觸課程前,僅是終身學習這四個字便已經能從字面上解讀其涵義了。然而,在明烈老師一整天的傳道授課解惑之下,我有了一番更深的體悟,就如同老師說的,學習是一連串的開悟、領悟及體悟的過程,實足讓我瞬間醍醐灌頂,原來"終身學習"是深具歷史意義的。
課堂上了解到第一個提倡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是聯合國教科文國際組織,早在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召開成人教育促進會議,自此終身學習也開始擴及到整個國際社會。終身學習的概念正源自於終身教育、永續教育及回流教育,回流教育理念即是成年人在工作、學習、休閒中不斷輪替發生,學習不受年齡增加而侷限,學習更能豐富生命帶來人生中各種帳戶,包括健康帳戶、智慧帳戶、福德帳戶等等,從而真正體現了「Learning is earning」,學習即是獲益,經由學習所獲得到的是無窮無盡的寶藏,而終身學習便是讓自己透過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的方式,讓學習自然而然地融入生命中。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學習到以系統性思考,透過不斷練習將思維整合並完整表達呈現,可知其根本而不在僅止於知其表面而己。學習的目的更是為增進個人的知識、技能,以提升個人生涯發展、生活適應及創新應變能力,最後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發展。正如老師所說的,每周六來學習個人都是帶著快樂的心態,因為學習而讓生命產生更多的養份,讓我不禁心存感恩於每位老師們不吝分享寶貴的知識與專業及人生的智慧和經驗,而我也認為每位教育工作者皆是終身學習者,因為分享便是完整落實終身學習的必要方式。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請相信你自己的力量,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因為相信你,開始相信了自己。」相信產生力量,願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一束光,綻放著所有的美好。這篇詩作出自印度詩人泰戈爾《用生命影響生命》。感謝明烈老師的分享,讓我有機會與這一篇美好的詩作結緣,藉著細細品味感受字裡行間的涵意,在對應照工作上,原來我也正在用自己的生命影響著他人的生命,期盼自己因持續廣結善緣,廣行善事,而讓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因為我相信我可以從所有的遇見與發生當中,找到正向的意義並獲得力量與啓發!
黃郁琇114436518
2025-10-01, 週三 21:48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9/27(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郁琇
學號:114436518
終身學習課後心得分享
課程章節
1.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3.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
一、終身學習核心與概念
吳教授以「生命,是相應與回應」作為開場,提醒我們唯有讓自己成為強大、光亮的學習者,才能吸引並回應他人,進而在群體中形成良性循環。
課程帶領我重新思索「終身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終身學習更強調主體性、內在動力與生命實踐。今天的課程中,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一種生命態度,一種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對話。
從國際學術脈絡到走讀體驗,每一個環節都讓我重新理解終身學習,以及它對個人與社會的深遠影響。在全球視野下,國際組織對終身學習的推動功不可沒。
UNESCO 提出「學習社會」理念,強調每個人既是學習者也是教師,並以學習權與教育權引導教育政策革新;OECD 透過《全民終身學習》等報告指出,教育訓練的投資不僅促進個人發展,更帶動組織、社會及經濟的長期效益;學習型城市與區域的建設,也展現了知識經濟下學習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系統思考觀點下,終身學習涵蓋 Lifelong(終身)、Lifewide(全面)、Lifedeep(深度)、Lifereach(影響力),四個層次形成了完整的學習框架。
二、終身學習邁向五共及富有的人生
吳教授的名言,給了課程靈魂與方向:「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分享是終身學習的必要方式」。
在「五共」——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之中,我看見學習真正的力量:不是一個人孤獨前行,而是與他人攜手,創造共同的記憶與成長。
豐盈人生三千萬:千萬要終身學習,千萬要樂在學習,千萬要享用學習。這是人生最美好的禮物,不但可為自己持續增值,並可創造難能可貴的價值。
人生三意:想法要有創意,行動要有意義,人生才會留下珍貴的回憶。
三、終身學習的信念與感動
今天教授提醒我們「莫忘初衷、善上若水、厚德載物」,讓我深深感受到這三句話其實是一條完整的人生修煉之路。
莫忘初衷:是一種提醒。我們在人生或學習的路途上,常會因外在挫折與誘惑而迷失方向,但唯有牢記最初的信念,才能走得堅定而不偏離。
善上若水:是一種態度。水雖柔卻能穿石,默默滋養萬物卻不爭名利。做人若能如水般謙和、包容,才能在複雜的人際與挑戰中保持韌性與清明。
厚德載物:是一種境界。德行若厚,就能承擔更大的責任與使命,如大地承載萬物般穩重無私。
這三句話互相呼應:初衷是出發點,若水是過程中的姿態,厚德則是最終的成就。在未來的學習與人生旅程中,我希望自己能時時檢視初心,以水的謙和去對待挑戰,並以厚德去承擔與給予。這不僅是一種學問,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四、終身學習與生命共鳴
趙慕鶴先生 96 歲進入研究所、成為台灣最年長的畢業生,讓我明白:學習無年齡限制,心態才是界線。
泰戈爾曾說:
「請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
這些故事與智慧,使我深刻感受到學習與生命、與社會的連結,也激發我將學習化為行動。
五、終身學習內在寶藏
課程中學到的「改變智慧」也深深觸動我:
1.改變你所能改變的。
2.接受你所不能改變的。
3.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部分。
4.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這讓我明白,終身學習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積極改善與成長的智慧選擇。它教我們在生活中辨識什麼值得努力改變,什麼需要接納,並將學習化為行動。
六、終身學習落實生活
最後,教授帶領我們以「走讀」的方式上課,讓我真切體會到學習不限於教室。學習是用眼去看風景,用耳去聽聲音,用心去感受生命。
這樣的經驗,讓我更加相信「處處可學、時時能學、人人可學」並非口號,而是一種可以落實的生活方式。透過現場觀察、師生互動、實地討論,我明白了「生活即課堂、經驗即教材」的價值,也感受到學習因場域而生動、因體驗而深刻。
終身學習是知識啟發思維,學習觸及智慧,分享延伸影響力。它讓我深刻感受到學習可以照亮生命,也能影響社群與社會。我願意將生命的光與善良,投入於持續學習,也希望更多人能一起踏上這條富有意義的終身學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