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第十單元: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課程時間: 2025.04.16(三)
課程地點: A302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碩一課程名稱: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廖朝龍
學號 113409501
今天的兩場主題分享『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與『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讓我對「學習社會」與「學習型城市」的概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進一步啟發了我對這些理論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與挑戰的思考。
嘉蕙首先介紹了「學習社會」的核心理念,這不僅是一種教育理論,更是一種社會結構的想像。學習社會認為,學習應該貫穿個人一生的各個階段,從出生到死亡,學習無所不在,無論在家庭、社區、工作場所,甚至在網絡平台上,我們都在不斷學習。這一點讓我深受觸動,因為我自己就深有體會。
我個人認為,學習社會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學習並不侷限於學校,更多的是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自己曾經參與過一個『行動餐車送愛到社區』活動,雖然這不是傳統的學術性學習,但它卻給我帶來了很多實際的學習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和來自不同背景的社區居民一起合作,共同解決社區內老年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問題。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僅讓我積累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的生活技能,尤其是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溝通、合作與共處。
例如,在活動中,我們需要幫助長者進行日常的購物、陪伴他們聊天以及協助他們處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這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理解他們的需求,如何耐心地與他們交流,這些都不是在課堂上可以學到的技能。這種實際的社會服務學習,讓我體會到學習社會的真正價值:學習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在教室裡,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中。這些經歷不僅增強了我的社會責任感,也讓我理解到學習不僅是為了職業發展,更是為了更好地融入和服務社會。
學習社會強調的「終身學習」與「廣泛學習」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學習方式。過去,我總是認為學習只能發生在學校裡,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取得證書或學位。然而,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我發現學習的場域已經擴展到了更廣闊的空間,學習方式也更加多元。像我現在經常透過網絡平台,如YouTube、Hahow等學習新技能,這不僅是增強專業能力,也幫助我拓展視野,了解不同行業的趨勢與需求。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限於年輕人,許多中老年人也通過這些平台學習新技能,從而改善生活品質,這正是學習社會的理想。
芯伃接著分享了「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她介紹了學習型城市的概念,以及如何通過跨界合作來促進城市居民的學習。學習型城市的目標是建設一個以學習為核心的城市,讓市民能夠在不同的年齡和階段不斷提升自我。這一點讓我想起了台灣近年來在某些地方推動的社區大學與學習型社區計畫。
我自己所在的社區,雖然並非完全符合學習型城市的標準,但近幾年來社區內也有不少學習機會,像是社區圖書館、長者學習班等。這些學習平台的開設,讓我看到社區的凝聚力逐步增強。尤其是社區中的長者學習班,許多年長的居民參與其中,不僅學習新的技能,還通過共同參與活動增進了與鄰里間的聯繫。這讓我更加理解了學習型城市的理念——不僅是學習內容的多樣化,更是社會凝聚力的提升。
然而,學習型城市的實踐也面臨不少挑戰。例如,數位化學習資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一些低收入或偏遠地區的居民無法平等享有學習機會。這一點,芯伃的分享中也提到,數位落差和學習資源的分配問題是學習型城市發展中的一大挑戰。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曾經遇到過一些鄰里長者,因為缺乏數位工具或操作能力,無法參與網絡學習平台,這讓我深刻意識到學習型城市不僅需要提供學習內容,還需要確保每一個市民都能夠平等地獲得學習機會。
在學習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跨界合作顯得尤為重要。芯伃強調,學習型城市不僅是教育部門的責任,還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各方的共同參與。例如,澳洲維多利亞州學習型城市計畫中,政府與企業的跨部門合作,通過建立學習中心、數位平台等方式,讓市民在不同階段和領域都能獲得學習機會。這一點讓我想到了我在大學期間參加的跨領域合作項目。
那時,我與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組成團隊,一起參與一個關於社會創新和環境保護的專題項目。我們不僅從學術層面進行討論,還與業界專業人士進行對話,這樣的跨界合作不僅提升了我的學習能力,也讓我了解到了如何將學術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這種跨界協作的學習模式,正是學習型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元素。
在今天的分享中,芯伃也提出了對學習型城市的一些反思。我特別認同她提到的「學習焦慮」問題。在當今社會,學習往往被視為一種競爭工具,學歷、證照、履歷等成為了人們衡量成功的標準。我自己也曾經深感這種壓力,尤其是在求職過程中,總覺得自己需要不斷提升學歷和能力,以迎合市場需求。這種對學歷和證照的追求,有時會讓我們忽略學習的真正意義——自我成長與探索。
學習社會和學習型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在生活中持續學習,這不僅是為了適應社會,更是為了改變社會。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學習不應該只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對自我的探索、對世界的好奇。在這方面,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應該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學習,而非僅僅是技術或知識的積累。
總結來說,今天的分享讓我對學習社會與學習型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認為,學習不僅是個人成長的過程,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未來的學習型城市,應該更加注重資源的公平分配,尤其是在數位學習資源方面,讓每一個市民都能夠平等地獲得學習機會。此外,我也認為學習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僅僅是為了應對考試或競爭。我希望在未來,能夠在學習型城市的環境中,不斷探索、反思並成長。
我相信,通過學習型城市的推動,我們將能夠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創新且具有永續發展能力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夠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