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八週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16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八週心得:
這週是我的報告,報告主題是學習社會,在這次的簡報製作與報告過程中,我對「終身學習」以及「學習社會」的理念有了更深層的理解與反思。報告從終身學習的定義與演變談起,延伸到不同國家的實踐案例,再回到我們自身的教育與社會情境,讓我重新檢視學習的本質與學習者的角色。
首先,終身學習不再只是針對成人或職場人士的補充性教育,而是涵蓋了個體一生中各階段、各面向的學習經驗,強調「從搖籃到墳墓」的全人生歷程學習。這樣的觀點讓我認識到學習並非侷限於學校體系,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工作實踐、人際互動與社會參與中。尤其當今社會變遷快速,知識與技能快速更新,只有具備持續學習能力的人,才能適應變局並保持競爭力。提到UNESCO推動的「學習型社會」理念,以及日本、芬蘭、台灣社區大學等實踐案例,讓我看到終身學習從個人層次擴展到社會層次的可能性。這些案例共同展現出一個重要觀點:學習不只是個體的責任,更需要制度、社群與文化的共同支持。以芬蘭為例,其教育系統強調學習自主與教育公平,社會各階層都能公平地參與學習資源,這正是一個學習社會應具備的基礎。而台灣社大強調「做中學、社區參與、公共性」,不僅賦予學習者主動選擇的權利,也讓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落實公民社會的養成。
提及了終身學習的多元面向與挑戰。在資訊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數位落差可能使部分族群被排除於學習資源之外,而學習的動機、時間與支持系統也成為影響個體能否持續學習的重要因素。因此,打造一個真正支持終身學習的社會,必須從政策制定、制度設計、學習環境、數位素養等各面向進行整體規劃與資源整合,並強調「公平」與「可近性」的原則。讓我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角色。若教育只侷限於知識灌輸與考試導向,那麼學生出了社會後就難以維持主動學習的動機與能力。所以學校應該培養學生具備批判思考、問題解決、自我學習與合作的能力,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與生活態度,而非一段時間性的任務。教育不只是為了升學或就業,更是為了成就完整的人格與積極的公民參與。
總結來說,「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不僅是一種教育政策的方向,更是一種面對未來社會挑戰的關鍵素養與文化價值。它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如何學習,勇於在變動中成長,也促使社會必須創造更多元、平等且鼓勵參與的學習場域。透過這次的報告,我深刻體會到,唯有當學習成為一種內在驅動力與社會支持的共識時,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實,學習社會的理想才得以實現。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5-03, 週六 13:10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W9
課程時間:2025/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課程地點:A302教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這次芯伃的課堂報告準備的非常充分且多樣,他舉了好多國內外學習型城市的例子,像是台灣主要的亮點城市是南投縣的學習型城市以及新北市主力推動的學習地圖網,還列出最新進行的計畫——新北市百家終身學習商鋪計畫,在介紹這些資源的同時,連同網站也一並進行說明,我覺的這是很棒的一種互動,讓大家可以實際看到網站上的資訊與政府政策推動的歷程。
而國外案例主要是介紹德國與韓國,這兩個國家主要都是在推廣社區學習,藉由社區學習去推動終身學習,那芯瑜在簡報後面也針對這兩個國家分析出他們推廣學習型城市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四點,分別是:
1. 推動時機的合適及掌握
就像明烈老師之前在課堂中說過的,時機很重要,且老師當時在韓國觀摩學習型城市時也一樣有提到這一點。
2. 健全的政策制度
不指名訂出相關法規,也將體系分為三大層級——國家級、縣直轄市級、鄉鎮市區級,由上而下去做跨部門推動。
3. 充足的預算資源
中央與地方政府都很重視終身學習,並支持推動學習型城市相關規劃。
4. 專業人員——終身教育師的投入
設立終身教育師這個專業,提供相關學習資源諮詢服務。
看完國外的這些案例,雖然台灣有漸漸想要跟進,但目前的腳步還是略慢,聽老師補充到台灣的政府在預算這部分並沒有給予充裕的空間讓終身學習者去有效推廣,也希望未來台灣能更重視這項議題,把終身學習推廣出去,變成全民的活動。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5-02, 週五 17:40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W6
課程時間:2025/3/2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樂齡學習的發展
課程地點:A302教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藉由玫真學姊的報告,讓我對在高齡化快速來臨的時代背景下,高齡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意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我從中不僅看到政策脈絡與制度建構的歷程,更體會到教育如何作為回應社會結構變遷的積極力量。也指出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已不僅是照顧與醫療,而是如何讓長者在身心健康與社會參與中持續發揮價值。這個觀點與活躍老化及生產老化的國際概念一致,也顯示出樂齡學習的出現不是單一教育措施,而是一種結合社福、健康與人力發展的政策工具。
其實我們也已經發展出多種樂齡學習模式,包括樂齡學習中心、樂齡大學、自主學習團體等,展現出政府在推動教育平權與社會參與上的積極作為。我覺得以學促老、以學築網的概念讓我非常印象深刻。這不只是學習,更是社會連結與世代融合的媒介,也讓我連結到老師說的話:「樂齡的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更是社會的創新。」
學姊後來提到「三期中程發展計畫」清楚鋪陳了台灣樂齡學習的發展藍圖,從普及機會、提升品質、科技應用到世代共學。策略環環相扣,讓我們看見政策設計的邏輯與長遠性。尤其強調「在地學習體系」的建構,也在告訴我們一個理念:「教育應貼近生活、貼近人群,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或教科書中。」
最後,學姊提醒我們思考自己是否已經為未來的自己做好學習老化的準備?樂齡教育其實是為整個社會建立更有尊嚴、更有價值的老年生活想像。
樂齡:「快樂學習,樂而忘齡」,若能從年輕時期開始培養終身學習的態度,也許我們的老年也會更加自在與有力量,且樂齡不僅限於年齡,更是一個重新跟社會的連結,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將軟實力與硬實力結合,培養巧實力,創造人生的巧克力!!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5-02, 週五 12:46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W8
課程時間:2025/4/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課程地點:哲學之路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這週我們到哲學之路移地教學,還沒來之前一直都很好奇這邊到底是怎麼樣的一條路,為什麼會叫哲學之路,在出發之前我就有先上網查過資料,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被證實的說法,但有人聲稱是仿效日本京都的哲學之道;也有人說,走在這條遠離塵囂、樹蔭濃密的小路上,內心的澄靜足以讓你像個哲人一般,感受自我內心的對話,也感受路旁風景草木的對話。看到這邊就更令我好奇哲學之路這個地方的景色會多麼讓人沈浸,所以一直都很期待這堂課能夠在這邊學習。
我們一剛開始就在埔里高工集合出發,一路往地母廟的方向前進,搭配著舒爽的溫度及徐徐微風吹來的好天氣,雖然一整個路途上我不斷地被小黑蚊騷擾,但還是不影響我這趟小旅程的興致,跟著同學們一邊散步、一邊談天說地,而錦妹同學也會藉著空擋之餘進行主題教學,最讓我印相深刻的是老師在走路的過程中因為看到一片很大片的蜘蛛網而靈光一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此為學習型蜘蛛也。」老師信手捻來的一句話讓大家笑翻,難怪這條小徑會命名為「哲學之路」,果然內心的澄靜足以讓你像個哲人一般,處處留心皆學問。
哲學之路的最後通往地母廟,我記得自己在三四年前曾經有跟家人一起來訪地母廟參觀,地母是主宰陰陽生育、大地山川的神,因為在人們心中倍感親切和崇高,所以被稱為「萬物之母,大地母親」,而這也是地母廟名稱的由來。我最喜歡地母廟的建築設計,是採用青瓦、藍磚、朱簷的設計,色彩鮮明,屋頂覆蓋綠色琉璃瓦,看著青瓦的設計,彷彿來到韓國般,不愧是被譽為「台版青瓦台」 的地方,真的很值得造訪。
最後,我們在地母廟的室外座位區討論課程及分享此行的心得,其實終身學習者就是自我學習者,我們除了要有終身學習的動機之外,還要能從中體驗到快樂,並且跟現實生活連結——「為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活成一束光,綻放生命的美好。
終發所碩二魏沂茹
2025-04-30, 週三 15:43
歐盟終生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課程主題:歐盟終生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課程時間:2025.04.30(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魏沂茹
學號:112409517
今天的課堂透過一份內容豐富的簡報,帶我深入了解歐盟在終身學習發展上的理念與實踐歷程。特別是簡報中對終身學習概念的精準定義、政策的發展脈絡,以及歐盟如何因應現代社會變遷進行制度創新,都讓我對這個議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歐盟將終身學習視為公民的基本權利,而不只是某一階段的教育選項。透過 Erasmus+、個人學習帳戶(ILA)等機制,他們鼓勵個體主動參與學習、提升技能,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維,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不該只是應付學校考試,而是一種伴隨一生的能力累積。
在政策演變上,簡報也提到歐盟如何從成人教育起步,逐步發展出結合職業與學術、跨國學歷認證等制度,像是 ECTS 和 EQF,都非常具有前瞻性,也強化了歐盟勞動力的流動與競爭力。
另一個讓我感到新鮮的是「學習型城市」的概念。這不只是教育的推廣,更涉及城市治理、社區參與和文化建構,尤其是歐盟和 UNESCO 合作設立獎項,鼓勵城市將終身學習納入整體發展規劃,讓教育變得更貼近生活、更具實踐力。
簡報也沒有忽略挑戰,例如資源分配不均、文化差異與學習動機等問題,這讓我體會到推動理想政策的同時,也需要更多務實策略來照顧不同背景的學習者。
回到台灣的情境,簡報也讓我反思我們的終身學習制度,像社大、MOOCs、職訓課程雖然已經有一定基礎,但在學習成果的認證與與產業接軌方面還有進步空間。像歐盟推動的「技能護照」或數位學習轉換機制,都是我們未來可以參考的方向。
總結來說,今天的課讓我認識到終身學習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如何面對變遷、照顧公民發展的重要指標。我也思考到,作為學習者,我們應該更主動地尋找資源、自我提升,真正實踐「學習一輩子」的精神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4/30(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歐盟終生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作為一名來自越南、正在學習教育的學生,我對「終身學習」這個概念一直懷有強烈的興趣與疑問:我們學習,是為了考試還是為了生活?教育是否只能發生在學校?
在比較歐盟與越南的終身學習政策後,我開始有了更深的理解與體會。
歐盟對終身學習的重視,不只是口號,而是一套完整的系統。他們建立了如 Erasmus+ 的跨國學習機會,Europass 的學習歷程檔案,還有 EQF 歐洲資歷框架,幫助不同國家之間認可彼此的學習成果。不論是在學校、在職場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歐盟的政策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不斷學習、成長與被認可。
相比之下,越南的終身學習還在起步階段。我們有「學習型社會」的政策,有社區學習中心,也開始發展數位學習。但許多民眾仍把「學習」當作學生時期的事,學校以外的學習還沒有被普遍重視。非正式學習的成果難以被認可,很多人雖然有技術、有經驗,卻缺乏被社會看見的機會。
然而,這並不讓我感到失望,反而讓我更相信越南擁有潛力去改變。我們有勤奮學習的文化,也有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接觸線上課程、自學影片、參與工作坊……我認為,越南的終身學習之路才正要開始,我們可以從歐盟的經驗中學到如何制度化支持、如何建構認證機制、如何讓學習成為每個人的權利。
對我而言,終身學習不是政策口號,而是一種人生態度。我希望未來的越南,不只是有更多的學習資源,更有一種社會氛圍──讓每個人都敢學、想學、能學,不論他是誰、不論他在哪裡。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4/2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知識系統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在學習知識管理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知識絕不僅僅是資訊的累積,而是一種可以被觀察、被整理、被轉化並持續創造的智慧系統。正如老師所說,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可以從書本、文章、數據中獲得;另一種是內在的,是經過經驗、對話與反思後內化而來的深層理解。而每個人因根基不同,對知識的理解與展現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老師常提醒我們:「你要學會觀察——觀察,觀察,再觀察。」這句話讓我明白,知識的獲取不只是接收,而是需要經過主動觀察與思辨,才能真正產生意義。從個人知識管理到組織知識管理,過程中最核心的關鍵就是「知識共享機制」的建立。
最後,我深刻體會到:知識不只是要被獲取,更要懂得組織與儲存,進一步能夠分享與傳遞,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與創新。當知識真正被應用,它才會產生力量;當知識能夠被創造,它才能帶動改變。這就是我在知識管理課程中最大的啟發與收穫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新學習文化的發展與各國經驗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在學習「新學習文化」的概念後,我深深體會到,所謂的學習,已經不再只是課堂上的教與學,而是一種貫穿生活、融入日常的文化力量。新學習文化不僅關乎「學了什麼」,更關乎「怎麼學、為何學、和誰一起學」,這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對學習的態度與習慣。
我開始意識到,學習不再只是老師安排、制度設計的單向過程,而是需要我主動驅動、即時反應的一種能力。無論是學習新技能、參與小組討論,還是面對數位資訊的判讀,新學習文化提醒我,要具備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並且與他人共同建構知識,實踐團隊學習與情境學習。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學習文化的發展並不是要全盤否定傳統的學習方式,而是要在尊重與延續中,找到適合當代社會與個體發展的學習方法。我理解到,真正的學習文化轉變,不是形式的革新,而是觀念的更新,是從「要我學」走向「我要學」,從「填鴨知識」走向「自我驅動」。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裡,能否擁有一種開放、彈性、永續的學習文化,將決定我們是否能在未來保持活力與創新。對我而言,擁抱新學習文化,不僅是一種知識上的追求,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