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林美君111436513
2023-01-20, 週五 10:04
埔里哲學之路
上課心得與筆記
哲學之路_學期美滿的結束
課程時間: 2023.01.15(日)
課程地點:埔里哲學之路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林美君
今天在哲學步道上,伴隨著清新的空氣,自在的似有若無的翻閱_天下雜誌2022年教育特刊,深深的體悟未來的正式教育體制必需跳脫年制的框架,慢慢的朝向不以年制為主軸,而應更具彈性規劃課程與終身回流教育面去系統性設計;哲學之路上,看著兩旁的景觀,也隨意的與在地居民閒談了幾句,才發現社區有計劃的營造綠美化,居民自願性的以5年一期的方式簽約,提供土地或是一面牆…等方式,在約定期間內,由社區發展協會統一維護與設計,達到社區美化的目的,更在2023/1/28~2/5辦理埔里森林逐燈祭,推展社區文化與觀光,真的太棒了。
整個學期在美好的開始,與今天快樂的結束劃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利用寒假,短暫休息,準備迎接新的學期,大家一起加油。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程導論
課程單元: 期末心得報告
課程時間: 2023.1.15(日)
課程地點: 埔里哲學之路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黃德仁
學生學號: 111436512
在完成八千字的小論文之後,心情很愉快的參加這次哲學步道之旅 。走在路上我一直思索著,為什麼這條路教做哲學之路 。 沿路上森林 ,翁翁鬱鬱 、流水潺潺, 處在這樣的環境 ,你會思考一些人生的真理。 在路途上 ,我們也看見了一些默默奉獻的人群 ,無私無我把環境打掃乾淨,提供我們一個很舒適的旅程,由衷的感謝他們的付出 。
中午的時候 ,我們到蔬食餐廳用餐 ,大家分享了這學期的上課心得。 原來大家都是從不認識, 經由課程的合作報告, 慢慢的認識的對方的優點 。也體會了明烈老師所說的五共精神 ,同學在報告時也很認真地說出天下雜誌2022年教育專刊的對終身學習的看法。
終身學習時代,學習者必須擁有三大特質:
(1)學習者應該是興趣所驅動。世界銀行在報告中指出,面對一個快速變動的世界,學校必須創造有自主學習熱情的學生。學習必須符合個人興趣,才能變成快樂的 體驗,並且在適當的挑戰中獲得成就感 享受和喜悅,成為未來學習的關鍵。
(2)未來的學習者應該具有能動性,意味著 不再是冷漠的旁觀者,而是社會的參與者。因此學習者應該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並且 理解如何在社會脈絡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二〇三〇未來教育與技能」指出,能動性是學習者應對未來的必要能力。在建立個人的興趣 與目標後,啟發能動性的第一步,就是賦予學習者成就個人目標的能力。創造能動性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給予學習者探索與犯錯的自由。
(3)最後,未來的學習者必須終身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今日與明日教育」教育應該延伸至學校之外,成為不分年齡的學習活動,在一個知識被加速淘汰的現今世界 ,終身學習更顯重要。唯有培養出能夠享學習喜悅,以及具備能動性的學習者,終身學習的願景才有可能被實踐。
現今的社會,舊的知識被加速淘汰,新的知識不斷誕生,學習已經無法再一勞永逸,而是必須穿插在人們的一生。並以個人想要完成的任務與興趣,重組學習內容,進而探索這未知的新世界。
學習心得+筆記
課程單元:第十單元: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時間:2022.11.15 (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幸寧
學生學號:111409512
大哉問:成人教育,是工作,是職業還是職業?
什麼是工作?是好的工作?
工作,可以定義為:為了追求某一個目的,而提供體力或心智的努力,也可以這麼說,持續的使用心力與勞力,以為別人或者自己來創造一些有價值的事物或者勞務的活動。
但是,我們怎麼為自己來定義什麼是好的工作?
可以試試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1、我活著是為了想成為什麼———(自己填空)這裡要填形容詞,也代表著結果。
所以,當達成之後還是覺得自己很空虛、空洞虛無縹緲,就可以再接著問自己第二個問題。
2、我活著,是為了追求什麼?這裡要填的是過程與價值。
有時候,需要抽絲剝繭地自我探索,了解我們個人對於工作的與工作背後的深層原因,我們會發現往往不是這麼簡單的:我們只是為了賺錢而工作。
所以,當我們找到自己內在工作的意義,我們也才能夠真正擁有一份好的工作,當我們越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甚至也可以創造發明屬於自己的好工作。
再來,我們可以在問問自己,我們是在做工作,還是在做事業?
事業(專業) ,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擅長、專精,成為專家,就是一份事業,一份專門的事業。
這個問題有一個潛在的現象,我們到底是在幫誰做事?
幫別人做事、幫老闆做事叫工作,幫自己做事,就叫做事業,所以我們是在做工作,還是在做事業呢?
在澄清自己的前面兩個問題之後,那麼,什麼是志業呢?
現在,我們要拉開我們的視野,用不同的角度來看⋯
不管在什麼樣的位置,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都可以在心裡問問自己:
我的工作是如何的與他人以及廣大的世界相連結,而展現出最深層的價值觀,那個價值觀是什麼?
所以志業(立志承諾於此)是一種不斷超越的概念,是自我實現以及自我超越,樂在其中的概念⋯⋯
(無條件的付出、奉獻+高度的承諾)感動人心
例如:慈濟的普天三無、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救國團的四大志業:公益、教育、服務、健康
志業所需的修煉:
恆毅力(Grit)這個字的意思是:「心理學中一種正向的特質,是追求長期目標的熱情與毅力,為了達成特定目標的強大動機。」它不只是恆心加上毅力的綜合體,背後更隱含著一層面對困難卻不屈不撓的精神。」
透過《恆毅力》這本書的作者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一場TED演講之後開始發揚光大。演講中她歸納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功的要訣」,不是社交能力,不是美麗的外貌,不是健康的身體,更不是智商,而是「恆毅力」。
關於成功的公式:天分、努力、技能、機運
包含天分、努力和技能,尤其是結合熱情與毅力的「恆毅力」,比智力或者天賦更是成功的關鍵。
天分 x 努力=技能
技能 x 努力=成就
成就 x 機運=非凡的成功
對於達到成就而言,「人們之間的智商差異不大,熱情和努力有很大差異。」天分固然重要,但努力雙倍重要。
成人教育是服務產業(志業)法喜充滿(不是物質)內在境界
以上三者不衝突,可以並行。
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是層次上的向上自我實現的道途。
不管是事業或是志業都必須有專業。
英國學者Peters認為教育需要符合的三大準則:
需要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
對於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性:
怎麼帶來個人的價值,進而創造組織的價值以及社會的價值。
分享:
坪感覺-坪林的例子。
瑞芳的海邊特色商店(翻轉在地)
埔里-紫金產業(百香果)
陶淵明的耕讀人生
@成人教育志業創新的本質
創新(把創意加以實踐落實的過程)vs創意(意,想法-前所未有、原創性的想法)
=創意+實踐(v-ing)
做出來
學愈多,賺愈多,賺愈多,愈愛學的循環—
當今的成人教育的創新
在變局之中,因應變局的能力
Learning VS. Change
L>C= innovation
Learning is Earning
當學習的質量速度大於等於環境改變的速度時=創新(笑嘻嘻)
學到就是賺到
L≤C=Death
當學習的質量的速度小於等於環境改變的速度時—》就是「死」
C=(K+S)的A次方
C (competence)
K (knowledge)
S (skill)
A (attitude)態度決定高度
有競爭力的特質:學習力+熱情
CQ+PQ >IQ
C=curiosity
P=p***on
找到自己熱情所在,是重要的翻轉點。
改變:因應改變--創造改變--領導改變
1、改變你所能改變的
2、接受你所不能改變的
3、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是又能改變的改變
從小小的改變開始:幸島的猴子,也就是百猴效應。這個是組織學習的觀點,任何新的學習或改變,都要有人不怕失敗的勇於嘗試,先跳出來當第一隻小猴子,其他的人會跟著仿效。
在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之前,先要有一個學習的團隊(learning team),由他們起頭示範,再逐步地拓展影響範圍。這是英國的科學家Rupper Sheldreake的理論,他認為在不斷重複的行為當中會形成一種記憶,這些記憶會產生一些能量,就是不經過思考也能夠直接反應,這100隻猴子的重複動作會形成一種共振的磁場區域,其他沒有學習過的猴子會跟這個磁場區域產生共振共鳴,自然而然的也會被影響學會這些行為,甚至在方圓百里之外也會受到這樣的學習共振的影響。
例子:埔里天然氣新林
檢測-供應天然的天然氣(甲烷)剩一半的價格
花好幾億投資設備
(系統思考)
彼此專業的分享與串連長出自己的心森林
拍成短片。
終身學習的推廣行銷
士農工商的終身學習圖像
皆川明
創新: 跨界跨域的整合對話
舊酒裝新瓶產生新風貌
@組織創新發展的系統思考
組織定位-
本身優勢-刺蝟原則(抱圓守一)堅持善用自己的優勢
競爭夥伴-
合作夥伴-
競合夥伴-
資源整合-
成效評估
人才是組織創新的關鍵-讓天賦自由
The element-how finding your p***on changes everything.
四要素:
天資,熱情,態度,機會
成人教育志業創新的兩大面向:
在地特色
國際接軌
隱性冠軍(hidden champions)的專注與堅持—
1.隱形冠軍一詞在中文裡時常以「中堅企業」稱之,英文直譯為Backbone Enterprises,「中」為中型或規模中等,「堅」則指強勢且穩固。
2.台灣的經濟本身就可視為隱形冠軍。在西方,很多人到現在還不知道,台灣在硬體供應鏈上的國際影響力有多麼重要。
3.早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台灣的發展方向便已十分清楚,那就是專注在電子業和半導體業的市場利基。如今,台灣已經是這個產業的領導者。
要歸類為隱形冠軍的公司,必須符合3項條件:
1.必須在其所屬市場排名世界前3大,或者在所屬洲排名第一。
2.營收必須低於50億歐元。
3.在一般大眾間的知名度不高。
隱形冠軍一詞在中文裡時常以「中堅企業」稱之,英文直譯為Backbone Enterprises,「中」字義為中型或規模中等,而「堅」字則指強勢且穩固,因此用英文的backbone表示中堅。
在世界是平的的這一本書作者談到現今時代最需要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作者說到,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學習力。
當時聽演講中,有一個少年舉手問他一個問題:假如學習力這麼重要,那這個能力要怎麼學?該上什麼課?
這個問題,也是每一個人的問題,其實。
在變局時代中,變幻莫測,其實學什麼都好,重點是一顆熱切學習的心,整合跨界的智慧,這個也是恆毅力,安定之後,我們自然就會知道該學什麼,怎麼整合、串聯。
於是在實作時間裡,我們是第四組,抽到:
A302教室實作時間第四組
-室外的團聚活動。
我們這組提出:發呆比賽
Want to be successful?
Spend more time staring into space!
分時段—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階段任務
早上清醒醒腦整理自己,晚上可以仰望星空⋯
遊戲規則:
1、情境故事:創意的情境故事幫助我們可以有效率的安靜
2、就是安靜不說話,專注在自己的呼吸、或者是念頭,或者是感覺自己的感覺。
這個情境故事可以有很多的版本,例如:
假如,現在的你只剩下3小時可以活,或者是30個小時可以活⋯
那麼,你可以怎麼活?
每一個人都是具足完備的有機體,也是看似龐雜系統之中的微系統,假若我們都是系統網絡中的一個網孔、量子也好,量子糾纏之下,彼此的交互作用,即便相隔光年都可以產生作用。
在安靜中,完備一切,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學習型』。
安靜是趨勢,是未來世界需要的超能力—
學習心得+筆記
課程單元:第十單元: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時間:2022.11.15 (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幸寧
學生學號:111409512
大哉問:成人教育,是工作,是職業還是志業?
什麼是工作?是好的工作?
工作,可以定義為:為了追求某一個目的,而提供體力或心智的努力,也可以這麼說,持續的使用心力與勞力,以為別人或者自己來創造一些有價值的事物或者勞務的活動。
但是,我們怎麼為自己來定義什麼是好的工作?
可以試試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1、我活著是為了想成為什麼———(自己填空)這裡要填形容詞,也代表著結果。
所以,當達成之後還是覺得自己很空虛、空洞虛無縹緲,就可以再接著問自己第二個問題。
2、我活著,是為了追求什麼?這裡要填的是過程與價值。
有時候,需要抽絲剝繭地自我探索,了解我們個人對於工作的與工作背後的深層原因,我們會發現往往不是這麼簡單的:我們只是為了賺錢而工作。
所以,當我們找到自己內在工作的意義,我們也才能夠真正擁有一份好的工作,當我們越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甚至也可以創造發明屬於自己的好工作。
再來,我們可以在問問自己,我們是在做工作,還是在做事業?
事業(專業) ,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擅長、專精,成為專家,就是一份事業,一份專門的事業。
這個問題有一個潛在的現象,我們到底是在幫誰做事?
幫別人做事、幫老闆做事叫工作,幫自己做事,就叫做事業,所以我們是在做工作,還是在做事業呢?
在澄清自己的前面兩個問題之後,那麼,什麼是志業呢?
現在,我們要拉開我們的視野,用不同的角度來看⋯
不管在什麼樣的位置,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都可以在心裡問問自己:
我的工作是如何的與他人以及廣大的世界相連結,而展現出最深層的價值觀,那個價值觀是什麼?
所以志業(立志承諾於此)是一種不斷超越的概念,是自我實現以及自我超越,樂在其中的概念⋯⋯
(無條件的付出、奉獻+高度的承諾)感動人心
例如:慈濟的普天三無、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救國團的四大志業:公益、教育、服務、健康
志業所需的修煉:
恆毅力(Grit)這個字的意思是:「心理學中一種正向的特質,是追求長期目標的熱情與毅力,為了達成特定目標的強大動機。」它不只是恆心加上毅力的綜合體,背後更隱含著一層面對困難卻不屈不撓的精神。」
透過《恆毅力》這本書的作者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一場TED演講之後開始發揚光大。演講中她歸納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功的要訣」,不是社交能力,不是美麗的外貌,不是健康的身體,更不是智商,而是「恆毅力」。
關於成功的公式:天分、努力、技能、機運
包含天分、努力和技能,尤其是結合熱情與毅力的「恆毅力」,比智力或者天賦更是成功的關鍵。
天分 x 努力=技能
技能 x 努力=成就
成就 x 機運=非凡的成功
對於達到成就而言,「人們之間的智商差異不大,熱情和努力有很大差異。」天分固然重要,但努力雙倍重要。
成人教育是服務產業(志業)法喜充滿(不是物質)內在境界
以上三者不衝突,可以並行。
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是層次上的向上自我實現的道途。
不管是事業或是志業都必須有專業。
英國學者Peters認為教育需要符合的三大準則:
需要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
對於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性:
怎麼帶來個人的價值,進而創造組織的價值以及社會的價值。
分享:
坪感覺-坪林的例子。
瑞芳的海邊特色商店(翻轉在地)
埔里-紫金產業(百香果)
陶淵明的耕讀人生
@成人教育志業創新的本質
創新(把創意加以實踐落實的過程)vs創意(意,想法-前所未有、原創性的想法)
=創意+實踐(v-ing)
做出來
學愈多,賺愈多,賺愈多,愈愛學的循環—
當今的成人教育的創新
在變局之中,因應變局的能力
Learning VS. Change
L>C= innovation
學習心得+筆記
課程單元:第十單元: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時間:2022.11.15 (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幸寧
學生學號:111409512
大哉問:成人教育,是工作,是職業還是職業?
什麼是工作?是好的工作?
工作,可以定義為:為了追求某一個目的,而提供體力或心智的努力,也可以這麼說,持續的使用心力與勞力,以為別人或者自己來創造一些有價值的事物或者勞務的活動。
但是,我們怎麼為自己來定義什麼是好的工作?
可以試試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1、我活著是為了想成為什麼———(自己填空)這裡要填形容詞,也代表著結果。
所以,當達成之後還是覺得自己很空虛、空洞虛無縹緲,就可以再接著問自己第二個問題。
2、我活著,是為了追求什麼?這裡要填的是過程與價值。
有時候,需要抽絲剝繭地自我探索,了解我們個人對於工作的與工作背後的深層原因,我們會發現往往不是這麼簡單的:我們只是為了賺錢而工作。
所以,當我們找到自己內在工作的意義,我們也才能夠真正擁有一份好的工作,當我們越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甚至也可以創造發明屬於自己的好工作。
再來,我們可以在問問自己,我們是在做工作,還是在做事業?
事業(專業) ,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擅長、專精,成為專家,就是一份事業,一份專門的事業。
這個問題有一個潛在的現象,我們到底是在幫誰做事?
幫別人做事、幫老闆做事叫工作,幫自己做事,就叫做事業,所以我們是在做工作,還是在做事業呢?
在澄清自己的前面兩個問題之後,那麼,什麼是志業呢?
現在,我們要拉開我們的視野,用不同的角度來看⋯
不管在什麼樣的位置,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都可以在心裡問問自己:
我的工作是如何的與他人以及廣大的世界相連結,而展現出最深層的價值觀,那個價值觀是什麼?
所以志業(立志承諾於此)是一種不斷超越的概念,是自我實現以及自我超越,樂在其中的概念⋯⋯
(無條件的付出、奉獻+高度的承諾)感動人心
例如:慈濟的普天三無、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救國團的四大志業:公益、教育、服務、健康
志業所需的修煉:
恆毅力(Grit)這個字的意思是:「心理學中一種正向的特質,是追求長期目標的熱情與毅力,為了達成特定目標的強大動機。」它不只是恆心加上毅力的綜合體,背後更隱含著一層面對困難卻不屈不撓的精神。」
透過《恆毅力》這本書的作者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一場TED演講之後開始發揚光大。演講中她歸納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功的要訣」,不是社交能力,不是美麗的外貌,不是健康的身體,更不是智商,而是「恆毅力」。
關於成功的公式:天分、努力、技能、機運
包含天分、努力和技能,尤其是結合熱情與毅力的「恆毅力」,比智力或者天賦更是成功的關鍵。
天分 x 努力=技能
技能 x 努力=成就
成就 x 機運=非凡的成功
對於達到成就而言,「人們之間的智商差異不大,熱情和努力有很大差異。」天分固然重要,但努力雙倍重要。
成人教育是服務產業(志業)法喜充滿(不是物質)內在境界
以上三者不衝突,可以並行。
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是層次上的向上自我實現的道途。
不管是事業或是志業都必須有專業。
英國學者Peters認為教育需要符合的三大準則:
需要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
對於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性:
怎麼帶來個人的價值,進而創造組織的價值以及社會的價值。
分享:
坪感覺-坪林的例子。
瑞芳的海邊特色商店(翻轉在地)
埔里-紫金產業(百香果)
陶淵明的耕讀人生
@成人教育志業創新的本質
創新(把創意加以實踐落實的過程)vs創意(意,想法-前所未有、原創性的想法)
=創意+實踐(v-ing)
做出來
學愈多,賺愈多,賺愈多,愈愛學的循環—
當今的成人教育的創新
在變局之中,因應變局的能力
Learning VS. Change
L>C= innovation
學習心得+筆記
14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單元:
第十四單元
台灣成人教育現況調查分析與運用
課程時間:2022.12.13(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黃幸寧
學號:111409512
@分享:疫情是一門人生修練的功課
歷史上的疫情,改變了世界什麼?
從Taiwan Can Help開始,從台灣自詡是全球防疫模範生開始,我們驕傲的鑼鼓喧天嘎響的一直嚷嚷的『超前部署』的神話,2021的桃園3+11華航機師事件,台灣才發現掩耳不聞的煩人警示聲,我們的超前部署只是把安全帶的扣子繫好,事實上什麼該做的都沒有做,看著全世界深陷新冠疫情肆虐中,我們隔岸觀火的把自己安全的鎖在島裡,安然享受了幾個用的正常生活,從英國變種病毒株讓我們驚醒發現,我們是超前的不署也不數⋯
為什麼那麼愛當「模範生」?
模範生情節,模範生表揚的是外在的光環,外在的光環是來自敢承受內在多深的黑暗陰影而不是分裂自我,常常我們炫耀的是自己欠缺的。
真正的有力量是可以包含所有的好與不好、光明與黑暗的。
整個世界史,可以說是一部『疾病統一世界的歷史』,從1492年的哥倫布的打開新大陸開始,同時也把天花、痲疹、結核病等疾病跟著他的探險隊環繞著地球跑了一圈。
新冠疫情的出現伴隨著變異病毒株的「日新又新」,我們嚴陣以待的向外防疫,挑戰也跟著艱困,在2020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肺炎Covid-19定調為「全球大流行」。
新冠疫情是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第五次全球大流行的疫疾,第一次是在公元1350年左右來自蒙古的鼠疫,這場鼠疫讓歐洲一下人口少了三分之一,這場瘟疫歷史稱為:黑死病。
黑死病被歷史家認為是鋪墊日後西歐國家的崛起也催生了當代西方文明,這是因為大量青壯年死於鼠疫,農產勞動力銳減,農奴大缺進而動搖封建佃農制度,社會經濟勢必要轉型走向現代化增加技術投資向海外擴張。
十五世紀末在美洲成為歐洲殖民地的腥風血雨,歐洲殖民者將各種致命的疫疾病毒帶去美洲、中南美洲的原住民,這次死亡人數多到連氣候都被影響。
人口在十年殖民期間少了500-600萬,農耕減少,大量農田變回荒地,森林草場劇增導致二氧化碳減少直接影響地球自然生態推動地球進入「小冰川記」。
我深信宇宙之間的自然平衡,所有我們給出的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以疫為師,我們從「疫情」之中學到了什麼?
新冠狀病毒Coronavirus,Corona字源源自拉丁語,是王冠的意思,以身體的脈輪來說就是頂輪,頂輪是“通向宇宙的橋樑”,在七個脈輪當中是最具有靈性意義的。頂輪位於頭頂的位置也就是頂戴王冠的地方,是個人精神、啟蒙、智慧、普遍意識與宇宙能量更高指導聯繫的地方,祂掌管著我們與宇宙的互動與交流,一個人的靈感與奉獻感,可以幫助我們跟更高的自我和神聖結合與更深的理解,頂輪是我們最高的潛力與負責健康的精神生活。
我們的天線失靈了,冠狀病毒來提醒我們失去跟靈性的連結了⋯
冠狀病毒的家族,從SARS、MERS到現在的COVID-19,冠狀病毒必須和細胞和平共存,因為病毒需要利用細胞為工具才能夠繁衍,所以病毒是聰明的,如果他們太快把細胞殺死,病毒也無法獨立的存活,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其特性就是變化的非常快。
人生無常的浪來浪去不間斷,我們無法控制大浪小浪向我們迎面撲來,如何優雅迎戰,只有站上衝浪板,乘風破浪成為駕馭浪頭尖上的玩家,不然就是被玩死。
親愛的,只有認命的覺醒於自動自發的學習!
病毒是殺不死的,病毒本身只會不斷的學習、適應讓自己「殺不死」,殺不死的於是更強大的,病毒來教導我們什麼?
明烈老師的祭改度化真言:
改變所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再來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改變。
角度換了,視野高了,站上一個個巨人的肩膀上,720度旋轉的視角變換,可以治任何態勢固著觀點的肩頸僵硬落枕⋯
疫情,也只是這個世界的一個浪頭,浪頭就是浪頭,終有一天是要退去的,當多大的浪走了,海灘上會留下什麼?
我們可以跟病毒學習什麼?
疫情,讓我們空出時間空間可以好好跟自己在一起,再也沒有什麼可以介入自己跟自己的關係,這個世界從來就是沒有別人的,一切都是自己跟自己的事,自己跟老天之間的事。
卡謬說: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還有誠實。
這一句話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在我的心裡迴盪著…
在開車的時候,如果我們忘了繫好安全帶,於是不斷發出警示聲,這時候的警示聲,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我們是要處理那煩人的警示聲,警示聲一聲急似催命的催促我們『繫好安全帶』!於是我們每次上車之前,直接先把安全帶扣在椅背上,而不是把自己箍在安全帶的防護裡。
問題,其實是自己沒有覺察的錯誤思維或是模式的外顯呈現,就像是車子儀表板上的種種提醒,我們的感受、潛意識的運作都在儀表板上呈現,但是更敏銳開車的老手,人車與合一的,也許不需要儀表板上的提示,自己在開車的時候就可以感覺到了,當覺察愈快,我們被我執控制、影響就愈小。
疫情、疾病是我們最好的心靈導師。
我們在疫情、疾病前,看見什麼是真正的平等與不平等,一切都在重新洗牌中隔離,很痛苦,很不方便,而這個地球上很多國家是沒有隔離的權利的。
原來隔離是一種特權,原來居家隔離、遠距教學工作是一種特權?
洗手,簡單的防疫,隨時攜帶的洗手液、酒精,原來是特權?
疫情,像我們內心深處的照妖鏡,放大集體無意識的恐懼,反射出社會潛存固有政治、族群與文化的衝突。
在疫情蔓延時⋯
我們是荒蕪,是無能為力,是無計可施,就算我們以為我們是有力量的,有權有勢有錢有什麼,也許可能買得到不管高低端的A到Z疫苗,但是一旦莫名確診,即便無症狀的可能下一秒你強迫被隔離,跟愛的人可能到死之前也見不到面,一個人被隔離著感受著身體的種種不適,幸運的有機器設備輔助呼吸,但身心煎熬著,怎麼也逃不掉的這些讓人脆弱窒息的感受,當然也有更幸運的是一個人的你,在沒有人知道、沒有人陪伴的安靜被燒掉,一個人就這樣走完所有的過程⋯
請問,我們曾經想過會有這麼樣的一天嗎?
如果,今天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天,請問一下,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看來,新冠肺炎是很厲害的『心靈導師』,一個疫情不斷的在看似我們簡單明瞭的人生不斷激盪漣漪效應出『生命大哉問』!
親愛的,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去哪裡?
疫情中,去到哪裡都要一直提醒審問自己?
親愛的,你害怕什麼?失去什麼讓你感受到害怕?
在疫情蔓延中⋯⋯
親愛的,你還害怕拒絕別人,怕別人討厭?
怕別人討厭,不斷地討好別人?
你害怕被拒絕,最害怕等待別人的回應時的那陣空白⋯空氣的凝結,焦躁不安?
在遠距生活、自我隔離的生活中,我們覺察的什麼?
疫情之前,我一直都在練習與習慣『離群索居』,將近二十多年。
我的手機是勿擾,除了家人之外,不太跟人連結,出家了這麼多年,直到近些年,才感受到師父給我的這個訓練的慈悲。
在僧團中,師父一直讓我盡可能的住山,練習一個人,要我懂得孤獨、耐得住寂寞,出來讀書學習,如果不是這次是跟著妹妹一起,我也習慣一個人默默學習,獨來獨往⋯⋯
疫情,只是讓我名正言順的做最舒服的自己,而已。
我相信萬事萬物的神聖性,我們能做的事,就是看穿看透那些,看起來不可能是可愛的、不美好的事物上的『神聖』。
如果沒有疫情,我們的照舊,對自己、對周遭的人、環境、社會,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空間,放慢腳步拉開距離反思嗎?
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沒有疫情,我們如何有契機知道我們自己的生活、活著有多幸福、幸運與多奢華,多便利到理所當然⋯⋯
當我們因為疫情持續蔓延的現在,我們不再能自欺欺人的逃到為了生存的忙碌,不管是忙碌的學習找到好工作,為了守住好工作而放棄感受身邊美好的一切,這個美好可能是路過的陌生人的一抹微笑,散步在樹蔭下感受風的吹拂、陽光在樹葉隙縫中的躲貓貓,空氣中的各種味道⋯
我們瘋狂的為了現實生活拼搏之後的衰竭空虛,逃去休閒娛樂,出國旅遊、報復性的種種採買、旅遊等等行為。
疫情之間,我們哪兒也不能去的只能跟自己在一起了⋯
終於。
我們怎麼看待病毒?
病毒的神聖性又是什麼?
病毒存在在屬於他們的空間,到底是誰先冒犯了誰?
我們人類到底為了生存,對自己生存的空間做了什麼?我們自己看懂了多少?
我們不是要來「消滅」什麼,而是要來增強、賦能什麼?
我自從開始學習社會工作理論時,喜歡上增權、賦能,復原力因子的觀點。
疫情是來讓我們發展新的觀點、視野⋯
怎麼增強自己、修復自己身體的免疫力,增強、賦能自己心靈的「復原力因子」,這是心靈上的「免疫力」,怎麼平衡自己內在的正負能量,念頭就是「能量」。
趁著疫情,好好檢視自己的心情、想法、念頭、信念、價值觀,做點可以平衡自己的正念活動、靜心、冥想、自我療癒。
我們身上的每一個器官的神聖存在是無價的,如果我們不過度的使用、濫用,每個器官都有他的使用期限,至少120年。
地球上的一切,都各自神聖的存在著、運作著,我們生存,賴以生存的只需要一點,可是我們到底有沒有反省我們對地球做了什麼?
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我們讓臭氧層破洞了,我們掠奪了許多生命的生存空間只是為了自己的欲望⋯⋯
疫情,自主隔離,讓我們的地球得以喘息,讓其他物種的生命可以寬鬆一點,讓我們可以好好的整理自己,原來我們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自己,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關係⋯
我們怎麼忽視、漠視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就可以推測我們多麼忽視、漠視跟自己的關係,趁著疫情都可以好好看看⋯
好好跟自己相處,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哪裏都不能去的時候,我們就只好往內去探索,也許一不小心就遇見真正的自己,遇見自己是最幸福的事了。
孤獨,讓我們可以往內走,遇見那個等待許久的,我們自己。
到底,我們對自己是多疏離與陌生?
寬容的陪伴自己,寬恕自己所有曾經做過、說過的,也寬恕自己該做該說卻來不及做的,一旦我們溫柔的愛回自己,我們自然會溫柔的對待身邊的一切,我們溫柔了,世界就溫柔了⋯⋯
量子糾纏理論,兩個交互作用過的粒子,不管相隔多久多遠,只要一個改變了就會彼此共振,所以當我們的心念轉變了,世界就改變了,讓我們可以學著跟身邊的一切共融,跟地球共生共榮。
這就是我覺得的,疫情的神聖意義。
疫情,幫助我們看向自己更深的深淵⋯
如果我們誠意、正心、身修、性養,我們的心平安,世界會平安的。
殺不死我們的,只會讓我們更強大,如果我們的免疫力夠強大,病毒是拿我們沒輒的,與其把力量拿來對抗,不如把心力拿來修為自己正如明烈老師給出的八項人生修煉,這八項人生的修煉其實是我們最初的『原廠設定』—
1、做好安身立命,安身立命是有步驟的:定靜安慮得,世界呈現出的現象都只是我們內在的噪音,是我們紊亂內在的投射,當我們安靜了、萬念俱寂,世界也會跟著安定的。
2、落實健康養生。
3、善用獨處時光。
4、積極的活在當下。
5、開展終身學習—我發現病毒的系統是最服膺『終身學習』於是我們愈圍剿愈想消滅他們,他們都拿來成為自己變形的資源,病毒的特性就是『適應變局』。
6、敬畏天地萬物:面對病毒,也是!
7、涵養浩然正氣。
8、心懷感恩祝福。
感謝這個疫情可以讓我們好好的溫柔愛回我們自己,好好做這個功課,感謝疫情這個魔鬼教練:)是魔鬼教練但是他們不是魔鬼—
真正的超前超強部署,是有力量面對我們的脆弱,開放我們身心靈的免疫力!
愛才是最強大的力量,讓我們的愛在疫情蔓延時⋯
願我們愛的能力也像是新冠狀病毒一樣的有彈性有韌度有恆毅力的無堅不摧,願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感染力用在可以轉化世界揚升的方案上。
最黑暗的時刻也就是最靠近光的時候⋯
那些逼迫我們到絕處的人事物,往往就是在擴張我們的安排。
疫情,也是包裝成苦難的禮物來讓我們覺悟的。
感謝一切。
天下雜誌2022教育特刊心得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天下雜誌2022教育特刊心得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張裕郎
學生學號:111436502
因為值班因素錯過了哲學之路的薰陶,但老師說過一切都是因緣合和,所以還是很開心的把天下雜誌2022教育特刊中的「四大衝擊下的未來學習圖鑑」心得好好寫一寫。
愈變動,愈要學!
學習的定位正在改變。世界如此動盪,學習還有意義嗎?
教育曾經是一張前人繪製好的地圖,我們只要按圖索驥,如今學習是一個開放式的羅盤,學習者必須利用自己的知識,自主探索這個新世界。
面對動盪的世界,傳統教室學習必須改變,學習必須變得無人不學、無所不學。OECD與世界各自的《未來教育》報告都指出,必須培養興趣驅動的學習者,才能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在戰爭、氣候、科技、人口劇變的衝擊下,自主學習能力將成為未來生存的關鍵。書中細分為個人篇、大學篇、企業篇:
個人:隨時隨地都在學,學習就是興趣
學習變得無所不在,過去以職場進修為主的線上學習,出現生活化與娛樂化的趨勢,學習成為一種興趣。熱情驅動興趣的學習,才能應對多變的世界。
大學:課本趕不上變化,打破科系疆界,走進實務學習潮
世界快速變化的衝擊,知識更迭加速,愈來愈多學校模糊科系界線,已經突破大學的圍籬,大學正站在一個轉捩點,被迫重新定義大學的角色,鼓勵學生誇域學習,規劃自己的學習課程地圖,從過去學術至上,轉向強調自主學習能力與業界的深度產學合作,也出現創新做法。
企業:再不學就淘汰!不再仰賴學校,培育人才企業自己來
企業2022的關鍵字就是學習,外在環境動盪激發企業學習需求,大缺工也讓企業更願意投資員工學習,培育自己需要的人才。
在ESG指引下,企業對永續發展的行動力越來越積極,除了環境與公司治理,隨著大缺工潮、疫情對員工的身心衝擊、遠距管理…等新興課題陸續進入管理雷達,國內外企業對人才永續議題的關注也逐漸升溫。在大缺工的衝擊下,如何留才、育才更成為企業關注的迫切事項。無論獵才或留才,共同解方都是栽培員工,讓他們強大到有能力離開;善待員工,對他們好到離不開。
我在埔里天氣晴~哲學之路之旅
課程時間:2023/1/1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陳湘耘
學生學號:1114365
我看見:
藍藍的天為底色白色的雲隨著微風輕輕飄動.小徑兩旁綠樹偶有蟲鳴鳥叫
一群快樂的終身學習夥伴由明烈老師帶領下踏著輕快的步伐前進.猶如這一學期的學習歷程.班上同學由陌生變熟悉.互相關懷一起由老師們帶領一步一步往學習目標起邁步前進.
我感受:
珍惜這上天安排的師生和同學的緣分.相識暨大一起學習.人生的緣分有如公車上的乘客.緣起緣滅對於今天一起同行或小徑間擦肩而過的人們感謝成就今天一切美好的緣分.
我領悟:
學習過程如哲學之道之旅要有體力和滿滿的正能量面對每天的挑戰.
我學習:
同學們來自不同年齡和行業.每個人都有自己專精的領域.我以謙卑的心.沿路在同學的談笑間也增長了課本以外的知識.
我分享:
我把這學期在暨大遇見的一切美好分享給身旁的每個人.讓他們感受到充實自我和學習新知識帶來的喜悅.希望可以鼓勵更多人加入暨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