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20.11.24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林彥妮
學號:109409506
主題:「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Simon於1953年強調組織重組與發展的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1960年代後Argyris & Schön於《組織學習:行動觀點理論》提出「組織學習」的理論,透過持續且有效的個人學習,進而團隊學習,最後帶動組織學習,共同解決組織所面臨的問題,提升組織創新與應變的能力,促進組織成員與整體組織發展;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共同建立程學習型組織,重視組織內部的適應過程。
組織學習力程分為: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個人學習,皆適合「再學習」,主要學習如何有效地學習,學習基礎建立在單環學習與雙環學習的學習成果上,重要的是自我轉換能力的學習。
*學習型組織具有五大要素:
1. 有效的學習途徑與具體措施
2. 終生學習的習慣
3. 激發個人生命潛能並提昇人生價值
4. 形成良好的組織氣候與組織文化
5. 促成組織順應變遷與永續發展
透過行動、反思、決定、思考,再回到行動,不斷循環導正,美國學者Peter M. Senge在《第五項修練》中提出,組織應建立學習型組織,涵義為組織面臨遭劇烈的外在環境,組織應終身學習、不斷自我組織再造,維持競爭力。知識管理是建立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老師分享透過大自然生活當中感受、啟發,五段式學習法看見、感受、領悟、學習、分享,如同「竹解虛心是我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蘇軾)」
最後報告組以kahoo幫大家複習本次報告內容,透過遊戲的方式,幫助大家複習學習內容,老師也送了三本書給前三名的同學,報告組內容非常豐富。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24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 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姓 名:黃佳慧
學 號:109409504
課程心得: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組織學習於1953年Simony誕生,1978年Argyris & Schön提出「組織學習」的理論,1990年彼得聖吉出了學習型組織一書;「學習」即是「經驗持續的重組與改造」—杜威。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建立了學習型組織,個人學習會創造組織學習但為必要卻非充分的條件,而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發展不相同的話會削弱組織效率。而Argyris & Schön,1978提出理論為: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個人學習這三種皆適合再學習。單環學習與雙環學習有什麼不同呢?同學用溫度例子來說明,單環學習:外界溫度到達30度,當我們覺得熱的時候反應就是開冷氣、設定25度,這即是單環學習。雙環學習:當我們接收到外面30度,當我們覺得熱的時候會考慮到是不是剛運動完吹冷氣會感冒,或是其他因素,而決定冷氣的溫度要怎麼設定比較合適,進入了“心智模型”。再學習:從過去的經驗中得到失敗的教訓後,便會尋找正確的學習方式,即為「再學習」;組織學習就是團隊學習,而組織學習即為組織行為的改變,最高層次。
吳明烈(1997)認為「學習型組織」具有兩項基本觀念:1.組織進行學習 2.組織促進學習 學習型組織具有五大要素:1.有效的學習途徑與具體措施2.終生學習的習慣3.激發個人生命潛能並提昇人生價值4.形成良好的組織氣候與組織文化5.促成組織順應變遷與永續發展。生活上我們有沒有成為學習型家庭呢?是否共同分享?共同的願景?共同學習等。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練:1.自我超越(即便我們擁有任何優勢也要努力超越,保持創造能力) 2.心智模式(當自己心情好時看世界都變得很美麗,我們常用自己的固有觀念去做決定,但世界是快速變遷的,必須時常調整)3.共同願景(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有目標,而為了達成目標即能凝聚大家力量)4.團隊學習(一個人的力量如果沒有搭配整體就會造成混亂,願景要靠集體實現)5.系統思考(了解系統思考的定律、見樹也建林)。最後報告組透過Kahoot!讓大家再次整理對於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的意涵,透過遊戲使我們更加專注於學習,課堂充滿笑聲和歡愉,內容豐富充滿趣味,是一次很棒的體驗。
終發所碩專一 109436511 李宜珊
2020-11-23, 週一 15:16
11/14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的上課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14(六)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李宜珊
學號:109436511
課程心得:
從教育面去看待知識管理、知識經濟
所謂的「知識管理」是指將正確的知識,在正確的時機,傳遞給正確的人。而「知識經濟」在瞬息萬變的未來更不是在於量的堆積,而是質的篩選。
所以在108課綱的種種政策的推行,都不能感受試圖將OECD終身學習關鍵能力的內涵融入其中。
在OECD終身學習關鍵能力有三大層面,分別是「運用互動工具」、「異質性團體互動」、「自主行動」。
而108課綱所訴求的是以素養為導向,強調未來學生不只是學知識,更要學素養,所以108課綱三大主軸分別為「自發」、「互動」、「共好」,期許所謂的教育不是僅止於知識的堆疊,更能使學生擁有帶得走的思辨能力。
畢竟在上網就能擷取大量知識的年代,比起擔心孩子能不能得到資訊,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擁有「分辨訊息對錯」的能力,使孩子從中體認到「眼見不一定為憑」的思辨能力,這才是教改的初衷。
在今天的課堂互動,我得到了三個很棒的收穫。首先是「系統思考、卓越行動」,面對每一個議題都可以試著去思考、從中去釐清自己架構,這才是終身學習的要義。
其次老師提到「發表是吸收的利器。」所以,所上獨創了「十全十美學術護照」,除了是記錄下自己真實參與過的,更是讓自己有動力從中開展不同的視野。
最後還有那句「一生要認識幾個國際友人,多旅行多看看。」
很多時候安逸在自己的舒適圈是可怕的,因為我們可能會錯過生命中所能經歷的美景,也可能陷入井底之蛙的窘境。
所以,知識並不是僅侷限於書本的文字,更多是要有自己生命真實的體驗。很多事沒有經歷過,說起來就是空洞,不妨走出自己習慣的圈子,一如現在的自己正嘗試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進修,也更期許將來我能擁有勇氣讓自己走出台灣,看看世界上不同國家,從中找到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的無限可能。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堂心得-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17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主題: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陳昱蓉
學號:109409509
課程心得:
從學習中培養「專業」、「事業」到「志業」的實踐,不僅是在教育方面,各行各業亦同之。若以「工作」的實際面而言是金錢,但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則是「工作價值」。在工作中,成就感源自各層面(例如:他人的肯定、顧客的回饋…等),而工作的價值則是自己予以。
志業的成就,若起心動念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產生共鳴,經由共同學習、集思廣益、正向思考、廣納建言、包容成長,夥伴間的關係亦能更加融洽。夥伴即為善知識,亦為學伴。志業的實踐以「1+1>2」的共生效益為主,以永續發展為目標,並應避免「螃蟹效應」的產生。無論是個人、團體、組織,唯有透過學習與反思,精益求精、追求創新,並懂得與時俱進、接軌國際,方能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20.11.17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林彥妮
學號:109409506
課程心得:
主題:「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Peters教育的三大規準,需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從最小幼兒教育到終身學習的成人教育,都比須符合這三大規準,因此教育常探討教育是專業?事業?還是志業?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有教育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學上的專業知識,而教育事業與志業可併行,教育專業必備的專業知識、技能、態度、專業倫理,事業:與生涯有關、生活與工作相關,志業比事業更高的層次,願意無條件付出,不濟一切報酬,願意奉獻、帶來更大的貢獻,高度承諾。如同現在的企業不僅會賺錢,還會重視工作的意義,重視價值的層次,而在工作上價錢是基礎必要的,但不能只停留在基礎層次,有了個人價值、進而帶動組織價值及社會價值。
志業創新的本質:因應改變、創造改變、領導改變,老師也透過簡單的活動,讓我們觀察人們的改變型態,最常看到的是:改變常改變顯而易見的改變,人們觀察有他的喜好與習慣,有些透過推論而發現對方的改變,造成既定的顧著,常以自己的思考模式看別人的行為,無法順應改變,改變最好是主動的參與不是被動的尊崇,需要21次的調整,反覆練習進而養成習慣,組織若有好的願景,要有好的溝通跟協調,改變需要系統思考、周延行動、專注大局、著重細節,切記: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組織把優勢變特色,把特色變品牌,而獨特+出色才能稱為特色,發揮1+1大於二,合作關係有槓桿效應,以發心促進發展,以有限創造無限,有限的資源包含:人力、物力、財力、環境、組織資源,人才是組織創新的關鍵,讓天賦自由,擁有天資、富有熱情、帶著正向的態度、進而把握每一次機會,每個人的天賦就像器待開發的寶藏,必須透過重要的途徑才能發展,志業創新的三化取向:差異化、精緻化(追求更好的品質)、特色化。特色課程:每一個機構規劃的課程只有這邊有別人沒有,或是別人有但是我們做的最好,而課程特色:每個課程都需要自己的特色進而吸引學生學習。
老師透過影片,講述「蠟燭難題」探討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不同的獎勵制度影響人們的思考模式,因果式的獎勵制度是在傳統企業中最常見的方式,但行為學派的方式看似最直接的利益關係,卻不是最有效達成目標的方法,反而是內在動機激起學習者的興趣,開闊思考方向,從不同面向看到不同的可能性,演講者最後也提到「如果克服這種因循、危險、理想化的獎懲制度,我們可能可以改變世界。」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17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林珮瑜
學號:109409502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觀念分析學派是由Peters提出。所謂的專業是指必備的知識,技能,倫理,規範;而事業是指和生涯有關,開展出另一個生涯的範圍。志業是願意無條件附出,不計報酬,奉獻,帶來更多的貢獻,對他人有高度承諾。社會企業是屬於非營利組織,如果將工作提升到志業的層次,重視賺錢的意義,更重視工作的意義,提升到價值的層次,在生活上不虞匱乏,才有機會成長。
創新是進步的本質,跨域才能創新,因應改變,創造改變,領導改變。透過分析,歸納,察覺,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顯而易見的事,我們卻視而不見。改變的內容,外觀的改變,我們會習慣會去先判斷,有沒有必要。我們常犯的錯誤,用自己的思考模式,去看別人的行為,況且有些的改變太細微,不易察覺。有些觀察,是推論,而非直接觀察到行為與變化,要能分辨。
組織的變更,需要創新變革,有其必要性,然而習慣的改變,需要有意識的去調整。心智模式的框架,習以為常的習慣,常常不知不覺又回去的模式。行為模式的改變,21次成為改變,不斷練習,並不是一次成型。透過系統思考,周嚴行動,專注大局,著重細節。改變,一切為了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這樣才有意義和價值。組織要發展,要系統思考。如果是治標,只找到問題的表層結,必須要治本,要找到問題的根本,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夥伴關係是1+1大於2的概念;策略聯絡:有共同願景,一起完成目標,成為具體的行動。所以系統評估,成效很重要。找到獎勵的力量,設立的獎勵,如果只依賴外在的推動力,反而無法進行,適得其反。激發動機的概念,科學和商業的認知並不同,物質獎勵、懲罰,有其正面及反面效果,而運用因果式獎勵制度,視線瞄準,專注焦點。
然而需要靈感時,我們需要往外看,雖然獎勵提供了激勵,但卻也狹窄了思維。
成人教育志業的新展望
上課時間:2020.11.17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學生:王素貞
學號:109409514
成人教育志業的新展望
教育三大規準:是R.S peters 所提出包含: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教育專業、事業、志業層次不同,各行各業都有其專業有專業才能創造事業,事業不只會賺錢更要重視工作的意義,重視工作層次賺錢是基本層次,價值是高層次的理想,事業是工作的部分。志業層次比事業高,是願意奉獻、高度承諾、不計報酬(慈濟志業)。成人教育志業創新本質有,志業的價值包含個人價值、組織價值與社會價值。
因應改變:或多或少或習慣性的改變,老師讓我們兩人一組做一個觀察改變小遊戲,先面對面然後背對背找出對方三個小改變,然後又回到原本的習慣,這改變不是真改變,要真正的改變需要21次的同樣動作才能成為習慣。創造改變需要創新,就要改變符合需求期待的改變,人多是喜歡改變生活才不乏味。領導改變成社會期待的改變,順應別人的需求想法而改變。系統思考包含了解組織定位,找出本身的優勢特色,發展成為品牌為唯一品牌,而附加價值也要不斷創新成為特色沒特色則會黯然失色。競爭夥伴、合作夥伴、競合夥伴能有夥伴才1+1>2的能量是槓桿效應。資源整合因資源有限,整合人力、財力、物力、地理、組織等等才能以有限創造無限。成效評估看成果績效達到的效能以及反思。
人才是組織創新的關鍵,天資:人的天賦多期待開發,必須經過適當的開發,才能激發出潛能。熱情:學習、研究、服務、專業等等也都需要熱情才能持續。態度:決定一切,因態度決定第一印象。機會:要創造要等待、也要把握有時也要隨緣 (中獎、發票、樂透)。老師的最後一張照片中四個片語「一作城市、一段記憶、一份承諾、一個密碼」這些存在記憶密碼,而這片語的意境、含義很美,只能意會期待個人去挖寶。
11.17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17
學系:109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學生姓名:黃慧玉
課堂一開始先以志業破題,而事業是一種專業工作的取向,志業則是為工作不計報酬的付出、奉獻。而成人教育這條路是長遠且必須督促自己持久的,但是不變學習方式和過程容易使人倦怠,因此在自身專業持續進步和跨領域的學習,以專業為底應萬變的整合學習便是創新。
老師今天的活動設計也很有趣,平常上課忙碌我們並不會仔細的去觀察同學,一開始還有些害羞,但為了能記住對照很仔細的記憶每一處,但最後我只猜出2個地方。
這的遊戲帶出許多的討論,其中印象深刻的部分是
1. 每個人的習以為常,將改變又改回來,例如耳環拿下就戴回來了
2. 老師指令為至少3個改變,大多書的同學聽到指令就改3個較少會超過或不足3個變化的同學,這代表我們對於改變的意願是處於被動的狀態
3.我自己的體驗是,會過於習慣原本的狀態而忽略甚至完全無視改變,這代表對於想法的固著
我很喜歡今天的課程方式完成討論和引伸出對於成人教育的精隨。
一切的重點在於觀察,並發現改變,和韓非子的《說林上》不謀而合:「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