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W4
課程時間:2025/3/11(週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賴慧瑀
學 號:113409514
心得報告:
生活是一場學無止境的旅程,藉由各種形式與管道讓我們去經歷而有所體悟成為經驗,這謂生活學。在人類生物圈有著無窮盡的學習里程,或是團隊組織或是家人關係或是自己本身,促使我們不斷學習源自環境不斷創新與改變,為此整體環境也塑造了無處不學習,近代國際組織更是戮力推動了終身學習。
「圖書館」是一處可提供終身學習的重要場域,但近年來網路的加入改變了人們的習慣使實體圖書館不再像七十年代人來人往那樣情景,資訊取得便捷比起閱讀的確變的快速但對於吸收資訊知識的有效性,及能量的下載仍是回到古法”閱讀”,發展學習型圖書館加深閱讀概念提升學習概念,與時俱進隨時創新。
課程中老師引喻了一段小故事極有意思~一個年輕人要買點心,婦人回: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年輕人你要買哪個心?
走不同路回家~這點我也會偶爾為之,為生活帶來新鮮感與發現,讓眼睛觸及到更多美好的境,打開心視接收好能量的交流與心靈滋養,用心生活看見更多的感動,或能帶來心領悟而產生感變思維。
近年也從日本引進的”斷捨離”煉心法,與老師所提的要懂得去蕪存菁有異曲同工的思維。
生命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曲向,從堆疊到丟掉,在這點學生的體悟是~需要先認識自己,進而釐清那些是該捨棄的,這是在取捨間的學習同時有更多時候看見自己認清自己。
快樂是一切的泉源,快樂必須從個人到組織之間的流動帶來整體的正向積極的創造力,課程的最後老師引用了John Naisbitt的一段話不論未來能帶給我們任何新希望,如果沒有快樂的話,一切都是枉然。所有問題的本質都是人,衝突都是因為著個人認知的相違,所以,快樂是一種能力。
愈來愈覺得每次的課程除了認識到對個人及組學學習發展以外更大的收穫是有被充飽電的感覺。感謝老師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_W4心得
課程時間:2025/3/12(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四單元-終身學習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
課程地點 : Coffee Reflections OLD工作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資源整合讓我想起之前大學在國中輔導室實習時,輔導室內中午午休結束,下午一點可以領麵包,問了主任才知道這是與外面的麵包店合作,將即期麵包免費提供給輔導室,早上僅讓家境清寒的學生領取,下午開放給全校生,我總是看見學生固定來拿,想必也是蠻喜歡吃的,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學生,也能給一般學生分享,對麵包店來說可以出清比較難銷售的麵包,對於環境來說,不會浪費食物。是互利的合作。
共識營,「共事真心要先有共識」,大學時看見其他社團已外的朋友在辦理活動,這並非一般的遊玩活動,是透過比較輕鬆好玩的活動或遊戲去了解彼此,知道每個人的特質、優勢,培養「默契」,讓未來合作時,能夠知道每個人最適合的位置,讓每個人能發揮最大的貢獻。
夥伴關係的生命週期,合作順利當然很好,不過除非雙方都非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否則很難深入地瞭解對方,我想不一定是發生衝突,也可能是遇見困難,一同面對,也是彼此瞭解的好契機。
我認為好夥伴未必代表能力,而是合作的關係良好、順利。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4心得
課程時間:2025/3/5(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四單元-終身學習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
課程地點 : Coffee Reflections OLD工作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透過老師的介紹及同學的安排我們來到了充滿創意的Coffee Reflections OLD工作室移地學習,一早從找地點就令我十分驚奇,進了門後更是處處驚喜,我十分喜歡老闆的創業經驗分享以及他一些咖啡為主軸其它副業都是和我們本週的主題夥伴關係或策略聯盟有關,透過老師的引言後,安琇分享的「終身學習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讓我更加的通透此概念。
當談到「夥伴關係」人員需要承擔風險、社群精神,需要溝通信任,共同願景與權力平衡時,我就想到我們公司對員工就是抱持著夥伴關係的心態在經營,只可惜是隨著企業經營策略調整、轉型期間疏忽組織文化的推動及共同願景的建立,員工士氣不減,而與客戶原廠間的策略聯盟重要因素也未重視而產生很重要的危機。
我想夥伴關係的生命週期: 開始發展期-建立規範期-處理衝突期-成熟關係期-關係再造期,對於新的環境、新的組織、新的關係建立都是很重要的依據與提醒,反思一下自己似乎是害怕衝突的人,喜歡在善的團體裡,忽略了夥伴關係如同活的有機體(living organism),需要細心照料與培育,並有時給予維護。
運用在終身學習的夥伴關係推動上,更應不分跨領域的多元合作,以擴大終身學習的市場,持續的提升教學品質與方式,發展聯盟創新服務。而策略聯盟又更不容易了,老師引言中提到「選對人」是最重要的,所謂志同道同,才能認同五共理念,因緣和合資源分享、分工合作、分庭抗禮、分寸謹守、分擔風險及分層負責,達到共好共贏。
本週安琇簡報製作的非常好,化繁為簡、口語表達清晰,最後還分享了「終身學習聯盟」的國內案例,讓我的理解十分地通透,很值得學習。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3心得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3心得
課程時間:2025/2/2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三單元-我國終身學習發展現況評析與未來展望
課程地點 : A302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由老師栩栩到來台灣推動終身學習的歷程,令我更加的佩服老師,也深感幸福,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讓我更加了解87年訂定「紡身學習年」發布「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至91年成功訂定「終身學習法」成為第六個專為終身學習立法的國家其幕後的推手及功臣們,而現在台灣已於110年發布「學習社會白皮書」推動終身學習中程發展計畫,全面地建立學習型台灣,只可惜因為主事者職務調整,讓政策有些停擺,發生了預算分配調整的問題十分地可惜,從老師早上我卻看到了對的事堅持做的毅力,一生專注於自己專業,不斷地貢獻於社會,令我十分敬佩學習效法的老師。
結合了上學期所學的「組織學習」學習型組織的概念,本學期的終身學習更包含全台灣,公部門及私部門 共同創造學習型台灣的願景,推動五共(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共同創造出樂學、樂業、樂活、樂居的台灣,透過本課程可以更加了解各面向、台灣各個角落推動終身學習的相互之間的夥伴關係,共同為學習型台灣努力不孤單。而我期許自己可以翻轉成為「終身學習者」,透過研究所的二年培養自己成為積極具有創造力的探索者,反省的行動者,自我實現的行動者,學習的統合者,在自己的領域中成為終身學習的推動者。在朝龍的分享中,我印象最深刻是Moocs課程,經過課後再更多以了解後此平台後才知道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推動終身學習創新政策,學習的平台在各領域樂齡學習中心、社區關懷、樂齡大學、甚至今年新推出的第三人生大學,都是持續因應在地需求而創新轉型,都是很好的推動。
以目前台灣發展的現況來看,透過2011年~2023年十幾年的推動,雖然學習參與率已提升到近50%,但多以職業的成人教育、碩博士高學歷及就業者為主,所以終身學習社會五年計畫六大策略的推動仍是政府、公私部門及每個人共同努力,除了教育部更需要跨組織、跨領域的互相合作,課後也進一步去閱讀了日本的「人生100年時代的構想」更是覺得努力地去推動終身學習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企業正廣受AI時代的衝擊,尚未面臨超高齡時代的來缺工及中高齡勞工之適應與再就業之相關配套,但我相信未來都會是企業很重要的挑戰與翻轉,能協助企業搶先善用中高齡人才之人力資源發展專家,重視組織學習,推動學習型組織的企業,將能轉型成功。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3-18, 週二 17:43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W4
課程時間:2025/3/1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生命的平衡,不管未來是否會帶給人們新希望,一但失去快樂全都是枉然」這是課堂結尾時老師送給我們的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
當初會來到暨大研究所,就是因為我在前一份工作感受不到快樂,每天醒來都很排斥上班,以及永無止境的加班生活,使我就算假日也不會想出門走走,休息時間只會把自己關在租屋處補眠,讓當時的我身心都飽受煎熬,找不到工作的熱情,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留在公司。
當生活與工作無法達到生命的平衡,促使我每天都在崩潰邊緣,一直到最後我好像都在尋找那個能壓垮我最後的一根稻草,才肯放過自己並提出辭呈,展開另一個階段的自己。
「相遇是緣起、相似是延續、相知是緣純、相熟是緣存」聽明烈老師講課,總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共鳴。課程已來到第四週,我開始會將老師上課的內容與前一份工作所遇到的事情做連結。許多在課堂中提到的人生哲學,也使我開始會自我反思。現在回想起我的遭遇,會很感謝自己努力並堅持工作的那段時間,雖然痛苦,但也讓我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事物。
生命的經驗不段累積,逼迫自己自我升級,也讓我有學習的動力,想藉由研究所提升自己的思維模式。
來到終發所,這個擁有高頻能量的寶庫,透過與同學們的對話與交流讓我發自內心認為自己好幸運,能夠遇到正處不同人生階段的朋友們,且大家都對學習充滿高度熱情,更不吝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透過對話能讓人增加啟發,我確信這兩年的碩士生活必定是我生涯中重要的資產。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3-18, 週二 14:45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W3
課程時間:2025/3/4(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這堂課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最後的小組討論時間,老師要我們針對校園可見之物去討論並創新發想出屬於我們的組織文化。就如同老師一直在課堂中強調的,與人對話是最好的學習,閱讀能增加知識,對話能增加啟發。而這句話也讓我在此次的小組討論中深深感受到它的價值。
我們這組所發想出來的文化為「克勞德文化」,諧音為Cloud,我們以天空上的雲為主題,當時在小組討論時間時,大家並沒有討論出文化的命名,是錦妹同學在課堂中突然靈機一動命名並傳訊息給組員,不僅讓組員會心一笑,也讓課堂上的同學讚譽有加。
開學至今已來到第三週,我很讚賞錦妹同學的創新思考與說話方式,不管是在課堂中的小組討論,還是私底下的對話,與她交流總能在她身上學習到創新思考的不同面向,也總是能為大家帶來歡笑,我很欣賞她。
以下分享我們組別所發想的「克勞德文化」,恨適合套用在現今快速變化的時代
我看見 不同形狀的雲在天空散步
我感受 沒有束縛且非常愜意與自在
我領悟 因為雲的形狀是隨機的、走向也是隨風飄流
我學習 創新與想像力需突破自我並保有彈性
課堂上老師也列出了幾種組織文化:
1. 煮蛙文化:溫水煮青蛙、不願注意逐漸產生的問題,不想去解決。
2. 螃蟹文化」:士氣低落,成員熱衷勾心鬥角、相互拆臺,導致彼此關係緊張而脆弱,人人自保只會人人自危。
3. 猴子文化:活在傳統的思維當中,守舊的思維無法跳出框架,唯有創新的思維才能向上發展,且需傳承好的文化與創新思維。
4. 老鷹文化:組織要建立適當的淘汰制度。
5. 土虱文化:針對組織問題會勇於提出,提升競爭力與發展力。
6. 雁行文化:加速實現共同夢想的文化、高度向心力、繁重工作輪流讓人做,建立責任分擔與工作分享的文化、互相鼓勵、關懷。
「雁行文化」為所有組織文化當中最理想的狀態,同事間有共同目標,且樂於共享資源,老師也提到「高倡導莫忘高關懷」,一個好的領導必須做好高度關懷,才能增加組織成員間的向心力,並以發心促進發展,以有限創造無限。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2/22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楊睃詠
學 號:113436516
在課堂上提到,組織學習不只是個人學習的累積,而是透過團隊合作,進一步擴展到整個組織。這句話讓我有所共鳴,也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個人學習固然重要,但若能與團隊成員共同學習、交流,將能夠形成更強大的學習文化,推動組織整體的發展。
透過這次課堂學習、春酒團拜與世界咖啡館的體驗,我更加確信,學習型組織的概念並非只存在於理論之中,而是可以落實於日常生活與實際運作中。當一個組織能夠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讓成員勇於提問、分享與實踐時,學習便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是驅動組織持續進步的動力。
這次的經驗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組織學習是一種持續進化的過程,而關鍵不僅在於學習知識,更在於如何將學習內化,並透過團隊合作將其轉化為組織成長的養分。
組織學習研究_W4心得
課程時間:2025.03.1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生學號: 113409513
「千萬買房,億萬買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如同小時候常提起的孟母三遷。於是我回顧從小到大生長環境的鄰居生活歷程,爺爺好像是第8個小孩,有非常多兄弟姐妹,親戚們都住在附近,近至鄰居,過一個馬路也有親戚,孩童時期不懂鄰居的概念,但街坊鄰居的感情算是緊密,見面打招呼,寒暄近期生活,後來家人和某一側的鄰居發生爭執,有了隔閡(心理上的)後,騎樓也豎起高牆(物理上的隔閡),於是我家騎樓兩側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阿嬤只會到沒有隔閡牆的鄰居家串門聊天,沒想到物理上的隔閡,真的因為看不見而減少很多互動,還好只是不相往來,沒有更糟糕(?)的後續了。說回過個馬路就到的親戚家,此位親戚獨居,某天他的鄰居跑來我們家,說平常他早上最晚9點會開鐵門(應該是聲音蠻大的),鄰居間就會打招呼(非特意確認對方生命安全),不過今天到中午他都沒有開鐵門出門,我家人拿著鑰匙去開門,「他躺在床上,摸到手的時候都涼了」家人原話,後來送去醫院直接進加護病房,萬幸目前還健在呦。好的鄰里關係可以給予對方固定的人際關係,家中有高齡者就不用到社區中心才能滿足人際需求,甚至到關鍵時候還能救你一命!
「找到意義,產生改變的力量」
「未來不是等待,是創造」
組織當中,想必也會像一個計畫一樣『滾動式調整』,產生改變/變革,我想未必是件壞事,但我聽到這個詞,似乎還是會下意識害怕一下,察覺到自己對於未知的恐懼,不知道改變後會是如何?會是好的嗎?
如同老師說的一樣問問自己的要問自己改變的意義是什麼?
「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若能找到動機,便有了前進的動力,和堅持的力量。
就像持續學習一樣,組織當中也需要不斷地反思、發現,「主動積極創造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