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5/16、17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心得:
在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中,我們親自體驗了世界咖啡館的對話流程。這種結合空間美學、關鍵提問、深度聆聽與多元觀點連結的方式,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對話即學習」。尤其在針對「組織學習的收穫與成長」的主題討論中,每個人的觀點經過三輪深度交織,產生了超越個體經驗的集體智慧。我們聊到從課程中學到的系統思考、心智模式、團隊學習等觀念,特別是「冰山理論」與「心智模式懸掛」讓我更能反省自己過去在團隊合作中,是否只看到問題的表層,而忽略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同時我也發現:只有當一個組織營造出心理安全感、接納多元觀點的文化時,真正的學習才有可能發生。這段歷程讓我更加認同世界咖啡館「從聊天到改變」的精神,真的就是從一群人坐下來聊一聊開始。
另外透過U型理論的學習,我對「組織變革」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意識到組織的學習與改變,必須先從人的內在開始。在世界咖啡館實操的第二個主題「課程的心得與啟發」中,有同學提到「我們總是急著改變外在的流程和制度,卻不曾停下來問:我們自己改變了嗎?」這句話深深打動我。U型理論提醒我們,行動之前,需先「懸掛」舊有思維、「轉向」內在、「放下」自我中心,然後才能讓未來自然湧現。這不只是管理策略,更像是一種精神修煉。
參訪慈光山人乘寺的時候,我也感受到這樣的力量。寺院的氛圍是:安靜、深沈、能讓人放下雜念、直面自我。師父有說到:「靜,才聽得到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我忽然明白,學習不是只往外尋,而是也要向內走。這與U型理論所強調的「開放心思、開放心靈、開放意志」如出一轍。
參訪南投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的時候,我們看見了一個將組織學習理念實踐於在地社區的成功案例。不論是長者大學、世代共學、在地文化課程,或是學員主動設計課程的參與模式,都展現出「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社會」的精神。這也呼應U型理論所說的「由系統中不同角色共同創造新未來」的生態系統觀。樂齡學習不再只是讓長者「有事做」,而是讓他們「有機會參與社會改變」。這種參與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集體覺知與行動的展現。
回顧整個學期的組織學習歷程,我深刻體會到:學習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生命的態度。從世界咖啡館的深度對話,到U型理論的內在轉化,再到實地參訪的實踐觀察,讓我認識到真正有效的學習,是能夠連結人與人、連結內在與外在,最終連結現在與未來。組織的學習,其實是從每一個願意打開自己的人開始;未來的變革,也正是從一張桌子、一杯咖啡、一段真誠的對話中緩緩發生。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5/17-18(六、日)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U型理論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楊睃詠
學號:113436516
這次兩天一夜的組織學習,是一場充滿驚喜、感動與深度的旅程。日碩班與在職碩專班的夥伴們共聚一堂,透過抽卡,展開跨越學習的探索。我們學習了U型理論、世界咖啡館方法,以及組織學習的各種概念,體驗了從個人覺察到集體共創的完整歷程。
U型理論告訴我們,真正的變革源於個人內在的覺察、覺醒,並進而達到「悟」的境界。這是一段從慣性思維(下載)到連結未來潛能(自然湧現)的過程,需要放下過往成見,敞開心智、心靈與意志,打破盲點與框架,重新看見自己的生命價值。
正如林海清教授所言:「人生三寶是終身學習、終身運動、終身反省。」而終身反省的力量,正與U型理論所強調的深度覺察相互呼應。當我們學會從反思中覺察,再將「悟」化為行動,就能讓學習內化於生命,活出更高層次的生命意義。
這次活動體現了老師所強調的「五共精神」: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其中,「共學」是起點,「共憶」是溫柔的收尾,而中間的每個階段,都是學習與連結的美好回憶。從杯子堆疊遊戲的默契合作,到重新設計SOP的框架打破,再到世界咖啡館的深度對話,每一個活動都讓我們學會傾聽、包容與集體創造。
世界咖啡館的對話氛圍令人印象深刻,大家如同「喝咖啡、聊是非」,暢所欲言、廣納意見。即使意見相左,透過充分交流,也能找到「共好」的方向。正如同學所言:「世界不是圍繞某個人運轉,千百種人有千百種選擇。能覺悟的人自會理解,尚未理解者,只是因緣未至。」
參訪樂齡示範中心與文殊院的行程,為這場學習旅程畫下深刻的句點。樂齡中心主任與講師們的熱情分享,展現了對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熱忱,令人敬佩。而在人乘寺,師父的慈悲與開示,讓我們體驗到「悟是生活與學習的上乘境界」的真諦——悟心開啟,方能覺悟;學會在寧靜中觀照內心,才能成就安穩自在的人生。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十三週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5/21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十三週心得:
透過同學報告的《終身學習關鍵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讓我認識到「終身學習」已不再只是技能提升或課程學習的延伸,而是一種涵蓋知識、技能、態度三位一體的生活能力。報告中引述OECD與UNESCO的研究,指出終身學習能力是一種「在變動社會中持續自我調適、自我更新的核心能力」,它不是一時一刻,而是一生的修行。而這樣的能力,也需要在實際情境與自我經驗中不斷累積與發展。
而這樣的觀點讓我聯想到參訪中台禪寺的時候。在我踏入寺內,整座建築的莊嚴與寧靜本身就是一種「境教」。在導覽過程中,我們不只是看見佛教建築與文化的美,更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修行智慧。例如「一動一靜皆是學習」的理念,正體現了UNESCO所提倡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這五大支柱。而在中台禪寺,我深刻體會到「學會共處」與「學會改變」的真義——從心開始,學會與自己和平共處,才能與他人、與世界和諧共存。
而報告中有提到五大能力層面與二十八項具體能力,我特別對「學會改變」這一能力感到共鳴。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我們很容易陷入焦慮與迷失,若無法培養自我更新與適應的能力,就容易失去方向。而中台禪寺的「清、靜、莊嚴」氛圍讓我領悟,學習不只是向外追尋資訊,更是向內探尋內在秩序與平衡。這種學習是寧靜中的覺察、是生活中的體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心靈素養。
另外「自主學習歷程」,讓我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學習旅程的設計者。我們要學會如何學習、學會選擇學習的內容與方式。而中台禪寺的修行者正是這樣的學習者。他們選擇遠離城市喧囂,以簡單生活為修行,追求內在的明心見性。他們不斷地練習觀照自心、放下執著,這與終身學習中所提倡的「自我導向學習」、「面對變動的行動能力」不謀而合。
重點在報告中所提到的「文化識讀」、「社會參與」、「跨文化能力」等能力,其實也能在寺院文化與宗教場域中培養。當我們學會尊重不同的信仰,並從中體會其哲理,我們就已經進入了一種跨文化的學習歷程。這種從接觸差異中生成理解的過程,是當代社會極需的能力,也是終身學習的核心價值。
這次同學的報告與參訪體驗交織出一種從知識到智慧、從理論到實踐的終身學習旅程。中台禪寺讓我體會到「學習」不僅來自外在制度與課程設計,更來自我們如何選擇面對自己、對話世界。而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不只是為了就業、升遷或績效,更是為了讓我們在面對未來挑戰時,能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慈悲的眼光,繼續走在人生的學習路上。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3
課程時間:2025/05/17-18(六、日)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U型理論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羅慧娟
學號:113436503
這次參與2天1夜的跨校租之學習研修會,讓我對「U型理論」和「世界咖啡館」的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體會。以前總覺得組織學習、系統思考這種東西距離我很遙遠,好像只有企業高層或政府在做的事,但實際接觸後才發現,這些方法其實可以很貼近我們日常的工作、人際互動,甚至個人成長。
U型理論透過同學的報告內容及老師的講解,發現它不只是冰冷的理論模型,更像是一種人生心法,教我們如何從表層的問題處理,走入內在深層的轉變。報告中介紹了U型的核心歷程,包括「懸掛、轉向、放下」三個下潛的階段,以及「接納、展現、體現」三個向上的實踐步驟。這個過程聽起來抽象,但實際套用到生活與工作中,卻非常有感。之前在面對困境時,總是急著想出對策,越快越好。但現在我開始願意放慢腳步,先觀察整體情況、聆聽不同聲音,甚至去感受那個問題背後未被說出來的東西。因為有時候,創新不是來自「努力想」,而是來自「安靜看、深度聽」。尤其在這次準備報告找資料的過程中才知道有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財報好看,犧牲了環保預算,結果反而損害長期發展。這就反映出所謂的「本位系統」思維——只顧眼前、不顧整體。而U型理論所主張的「生態系統」思維,則強調從整體與永續出發,看見各方的關係與潛能。而且這個理論也適用在個人身上。像我們有時候也會為了眼前的成就感或立即滿足,忽略了更深、更重要的長遠目標。這份覺察,也許就是轉變的開始。U型理論提醒我:真正的改變,是從內在開始的,當我們能夠放下既有框架、連結到自己內心更大的願景,改變就不只是應付問題,而是創造未來。
而下午的U型理論應用,透過「敏捷翻牌遊戲」和「五項運動」來體會實作從共同意圖出發、經歷深度對話,到建構原型、推動創新。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然流現」那一段,它提醒我們,創新不是硬擠出來的,而是從沉靜、覺察中自然浮現的,這需要信任自己,也信任整個團隊的連結。
隔天的【世界咖啡館】更是延續前天的主題,七大原則中我最有感的是「探索真正重要的提問」與「共同聆聽」。我們平常討論問題時,很容易急著解決表層症狀,卻忽略深層動因。而咖啡館的對話設計,正是透過輪桌、換位、自由交談的方式,慢慢引導出更真實、更集體的共識。
整體來說,我相信「改變」這件事,真的不只是靠外部資源,而是從我們內在的態度開始。我們是否願意放下既定立場?是否能夠真正聆聽?是否願意相信「我們」的力量?U型理論讓我重新省思自己的待人處事方法繼而去改變,世界咖啡館則教我,改變不一定要很大聲,但一定要從對話開始。未來在團隊合作或社群參與中,我會更願意去創造「傾聽與連結」的空間,從我開始,慢慢擴展到我們。是這次學習最實質的收穫~
組織學習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05/17-18(六、日)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U型理論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美菁
學號:113436517
為了這場盛會,幹部們早早就著手準備,藉由副班代芷澐的豐富經驗精心籌劃讓2天的活動順利完成;節奏流暢無冷場,更在前一天同班代文傑演練一遍遊走教室.會館位置.晚餐餐廳.以及校外參觀的路程確認,每位幹部也各司其職汲汲營營用心深深感動。
隨著日碩班的同學陸續到場,氣氛開始熱絡起來,老師帶領大家抽卡牌,引用卡片上正向的引言圍成圈自我介紹,破冰儀式認識彼此。
出場由在職專班先用U型理論和大家交流
<懸掛→聆聽→感知→自然流線→結晶化→建構原型→實踐成果>
融入實作體驗金字塔移動遊戲,是否放下主觀想法,在倒塌的移動過程是否能接受其他人的建議,有沒有產生質疑或是開放心靈接受各種組合建議,最後完成任務,體現真正的領導力,不是指揮別人,而是引導自己與他人一起成為變革的載體的精神。
下午場次仍是U型理論,由我們這組報告
先透過實作撲克牌翻面,讓大家體驗跌宕;跌宕;再跌宕,思考如何提升速度,改變既有做法;從自身調整+組員默契+道具進化。
U型理論是國外書籍翻譯,許多翻譯文法的用詞和翻譯者非專業人員;在第一次閱讀上覺得很難理解意會,經過反覆的閱讀和查詢其他相關資料才有理解內容涵義,為能報告上讓大家快速理解,討論下來用體驗式的實作勝過咬文嚼字的解說。
實作體驗:
「午後時光」咖啡店菜單和飲品選擇較為傳統,缺乏新意。顧客反映店內氣氛沉悶,缺乏特色活動。遊戲流程與五項運動設計
第一項運動:聆聽 (Downloading) -「現狀共感與核心挑戰鎖定」目標:快速理解當 前咖啡館困境,形成共同認知。
第二項運動:觀察 (Sensing) -「顧客痛點與潛在需求洞察」目標:從不同顧客群體的角度,思考他們可能的需求和痛點。
第三項運動:內化 (Presencing) -「核心價值與創新方向探索」目標:回歸咖啡館的核心價值,探索可能的創新方向。
第四項運動:原型 (Prototyping) -「行動方案雛形構建」目標:將創新想法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雛形。
第五項運動:共創 (Co-creating) -「方案分享與快速回饋」目標:小組之間快速分享方案,獲得簡要回饋,並進行初步完善。
從一開始簡報解說再帶入小組活動,套用五項運動核心概念,每個人實際去參與並提供想法各組結晶化後的建構出來的咖啡店都充滿創意也是可實踐的新原型,不只是體驗五項運動,主要也讓大家整合頭、手、心打造一個意識形態,讓組織學習刻進骨子裡融合成習慣,離開這個學習領域後在日常可以反覆操作。
林海清教授~生成式的組織學習
人生是一場Open Book的考試,尤其已進入AI新世代,將人類社會推向歷史的十字路口,面對AI來襲,最好的因應是結合自身專業領域進行AI創新運用。
晚餐後的師生圍爐
老師舉例的一則演說的經驗直接又衝擊的證明以上觀點,組織學習不光是自身基礎,當擁有需要資格時也要把學習內化成環境工作的轉換和互動讓所有參與人認同並主動更進階的提供責任,倡建一個學習組織的意識形態融入日常。
第二天
“悟是生活與學習的上乘境界”這段話非常哲理,很多事情的起源於自悟,悟心才會開悟、領悟和體悟;進而培養悟心、悟力達到高層次的思維,融合在日常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用。套用組織學習理論也呼應著,學習將身心安住在寧靜之中,保持心緒的平和;一則是收斂自己的鋒芒,即所謂韜光;再則是完善自己的不足,即所謂養晦;始終以安穩的心境去面對一切的順境與逆境;深層觀照自己的內在世界之心,學會真正用心去過生活,用心做自己的主人。做人、做事、做學問都是一連串的實踐與反思精進的過程,實踐與反思是一種循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並能有所精進,實踐反思的過程需要融入系統思考的修練,既要見樹且要見林,能夠面面俱到而無疏漏。人的一生需要具備共處能力,也需要培養獨處能力,善用獨處會讓人自我淬練與生命成長。謹記時時提升自我,成為自己與他人的明師明燈,照亮自己與他人的生活及學習。
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_世界咖啡館
透過故事,傾聽和集體對話來尋找意義,做決定並尋找共識。
世界咖啡的七大原則1.為背景定調2.營造出宜人好客的環境空間3.探索真正重要的提問4.鼓勵大家踴躍貢獻己見5.交流與連結不同的觀點6.共同聆聽其中的模式、觀點及更深層的問題7.集體心得的收成與分享
以上原則與U型理論的五項運動相呼應1.共同啟動2.共同感知3.自然湧現4.共同創造5.共同塑造。不間斷地讓小組大家各別對話和衝擊,進而更理解U型的脈絡。
最後是校外行程
感謝樂齡中心主任和兩位核心樂齡講師不藏私地分享經驗,對於邁入高齡化的台灣,有一群很有心的人在耕耘;建立更好的樂齡環境,迎接未來老年化少子化的社會,鼓勵中高齡者(55歲以上)在退休後仍能持續學習、保持身心健康,並積極參與活動。有益促進身心健康與活躍老化,也落實終身學習與提升老年生活品質;並且鼓勵社會參與與貢獻,營造無年齡歧視的社會學習文化以及完善高齡教育體系。希望台灣的長者能「樂在學習、忘記年齡」,過著健康、自主、快樂且有意義的晚年生活,同時也為社會注入更多正向的活力。
來到尾聲了~最後一堂用佛法結尾,兩天的課程身心靈全部走一遍,謝謝老師、謝謝工作人員、謝謝每個參與相識的夥伴,讓這場組織學習畫下完美的句點。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七單元: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課程時間:2025.05.21(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今天我們參訪了中台世界博物館。二十多年前我在學校輔導室擔任組長時,曾辦理過營隊,帶幾個在學校有特殊狀況的孩子到中台禪寺,進行兩天一夜的靜修活動,那兩天的活動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特別的體驗,我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對於佛教的模式並不了解,但我對不同宗教並沒有排斥,也打開心胸去接受不同的體驗,禪寺的氛圍令人內心沉靜安定,當時的情景和畫面如今還留在我的腦海中。我原本以為中台世界博物館就在中台禪寺旁邊,以為可以順便看看中台禪寺,回味一下當年的感覺,到了那裡才知道兩處有一小段距離,我在博物館前的廣場遙望中台禪寺,也遙望著二十多年前的回憶。
我對建築有點興趣,喜歡欣賞有特色的建築物,中台世界博物館的大門,令我感到震撼,仿唐代長安古城建築,氣象恢宏。廣場前視野遼闊,天空大地盡收眼底,很好的風水,很美的建築。進到室內,對於博物館內館藏之豐富,以及室內建築與設計的美學,十分欣賞。導覽人員講解非常有內涵,我雖然對佛像沒有什麼興趣,但因為我很喜歡歷史,所以聽他講解時,也覺得頗有意會。今天時間很短,館內還有許多地方未能參觀,有點可惜。後來聽簡報時,了解到博物館對於志工的訓練非常用心,在那裡擔任志工,除了要有熱誠外,也必須具備相關知識,這種培訓志工的方式正符合了我們這門終身學習課程的精神。
今天的主題是: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真正的學習並非限於學校或正式課程,而是遍佈於生活中的每一個經驗與反思,是一種整合知識、態度與行動的綜合能力,這些能力彼此交織,構成一個動態的學習系統。培養終身學習能力不僅是為了因應未來工作的變動性,更是一種實現自我、豐富生命的方式。在面對未知與挑戰時,唯有不斷學習,才能保持彈性與競爭力。未來我也期許自己能持續在各種領域中學習、反思與實踐,成為一位真正的終身學習者。
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心得
課程時間:2025 / 5 / 17.18(六、日)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上學期就曾聽班上先修的同學說過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兩天一夜的活動非常充實收穫滿滿,當時心中對這個活動充滿了嚮往,這學期也一直對這個活動充滿了期待,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終於迎來了這一天。
第一天一大早到達A202,看到專班的同學早已安排就緒,活動場地佈置妥當,負責報到帶位的人都非常熱情,感覺到他們籌辦這次的活動非常用心和細心。在相見歡的活動中,老師讓我們每個人抽一張牌卡,自我介紹時每個人唸出牌卡內容,並說出自己對牌卡內容的感想或回應。我抽到的牌卡是:「我知道什麼時候該協助、什麼時候該挑戰他人,什麼時候該對人嚴厲或關懷。」我看到牌卡的內容,心裡有所觸動,感覺到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提醒,有時在與人的相處中,我不夠確立自己的立場,或者沒有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界線,我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個更成熟的人,知道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問題,我想真正成熟的人,能在人際相處中自在來去、游刃有餘,不是情緒反應的奴隸,而是關係節奏的指揮者,能適時給人溫暖,也能劃下界線,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該放手。
第一天主要的課程是U型理論摘要,上午下午各有一堂課,專班的同學準備的簡報非常詳盡,讓我們能夠清楚了解U型理論的內涵。U型理論主張個人與組織若要真正改變,需經歷一個由內而外的深層轉化過程,如同字母「U」的形狀,包含三個階段以及七個循序漸進的能力修煉,這樣的過程需要勇氣與耐心,因為它要求我們放下過去習慣、面對未知與不確定。U型理論可說是一種身心整合的修練之道。它強調「內在的變化」是「外在轉變」的前提。這讓我思考到,很多時候我們急於解決問題,但忽略了深入探究問題背後的成因與內在狀態。U型理論是一條「內省 → 共感 → 實踐」的道路,它讓我們不再只是解決問題,而是重新對話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創造真正想要的未來。我的感想是,我們必須學習放下頭腦,不是去理解,而是去感受,而且要先打破,才能建造,能脱離框架,才能有新的高度。
晚上的師生圍爐,讓我感覺好像回到大學時代,記得社團活動中,也曾有這樣溫馨的時刻,三十多年了,那美好的青春歲月已然消失在時間的流裡,如今能重返校園,享受當學生的各種滋味,與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人相聚在一堂,聆聽老師的人生經歷與智慧,我感覺自己非常幸運也非常幸福。
第二天早上的課程,是由我們班負責的「世界咖啡館的概念與運用」,在錦妹的領導下,我們一個月前就開始討論、規劃、分配工作。我和士翔負責的是實作活動,在錦妹和玉秀的精彩簡報後,我簡單說明了實作活動的進行方式,士翔自然風趣的主持風格充滿魅力,班上擔任桌長同學的配合和帶領,使得活動的進行順利圓滿。活動進行時,看到專班碩班同學都非常投入,流程很順暢,大家發揮集思廣益的力量。我在各組之間走動觀察時,感覺到能量與智慧的流動,各組匯談統整之後的成果令我感到驚豔。從開始準備這個活動到結束,夥伴們互相配合、共同成長,完成這項工作,我覺得很感動。
下午的活動首先到南投樂齡示範中心,有兩位樂齡教師分享他們的教學經驗和理念,他們兩人本身也是終身學習的典範,都是不斷求知、不斷學習的人,很值得我們效法。下午第二個行程是到文殊院,我是基督徒,從師父所談的佛法,也感受到許多真理共通之處,這幾年我喜歡看身心靈和神學書籍,我覺得各個宗教所談的神,是一樣的,那是宇宙最高力量,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源頭,不管信奉什麼宗教,只要願意回轉向神,就自然能與最高力量連結,放下小我,回歸大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3
課程時間:2025/5/17-5/18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洪英玲
學 號:113436519
心得報告:
這次兩天一夜的組織學習活動,真的是一場精采又深刻的學習旅程。能夠與日碩班的同學們共同參與,不僅增進了彼此交流的機會,也激盪出更多創意與思辨的火花。
整個活動深刻體現了老師所強調的「五共精神」: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老師還特別再次說明五共的排序是有其意義的,這讓我在事後反覆思考後更加理解——「共學」是起點,「共憶」則是這段旅程的溫柔收尾。這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價值實踐。
同學們為U型理論的報告用心準備,內容精彩深刻;各項團隊活動更是充滿啟發。例如第一場團隊遊戲:用杯子堆疊成金字塔並傳遞給下一組。過程中我們不僅思考如何快速、穩定地堆疊杯子,也觀察並記錄出現問題時,組員如何互助解決、是否有更優化的程序。這個活動讓我們體會到團隊合作中的默契與溝通有多麼關鍵。
第二個團體遊戲則引導我們思考「如何打破框架」。在重新調整工作SOP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到流程的再設計與彈性調整,往往能讓組織運作更順暢、更高效。
來自日碩班同學們所帶領的「世界咖啡館」活動也讓人印象深刻。在這個輕鬆的氛圍中,不同背景的學員們像是在「喝咖啡、聊是非」的過程中,敞開心胸、暢所欲言。這裡真實體現了言論自由的價值。當有同學提出質疑:「若意見產生衝突或矛盾時,桌長應如何保持中立?」另一位同學則回應:「廣納意見、充分對話,找出共好的方向。」我也深以為然——既然是意見交流,就沒有絕對的對錯。桌長的任務不是裁決誰對誰錯,而是促進對話的持續與深入。
這些經驗讓我反思:世界並不是圍繞著某一個人運轉。千百種人,就有千百種思維與選擇。我們每天都在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何須為他人的不同而心生情緒?能了悟的人,自然能覺悟;若尚未理解,也只是因緣未至罷了。
最後,來到大家最期待的參訪行程——樂齡示範中心與文殊院。在樂齡中心,見到了連理事長與一群熱愛教學、實踐終身學習的老師們。他們身上充滿活力與對教育的熱情,尤其是連主任的分享更令我印象深刻。對明烈老師的金句「張口就來」,也顯示連主任對明烈老師的理念認同並落實在樂齡中心裡,也反映出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從老師們的認真備課與教學態度中,我深感敬佩與感動。
原本對參觀文殊院沒有太多期待,心想台灣寺廟那麼多,自己也曾去過佛光山、佛光大學、萬佛寺與菩薩寺等地,認為各宗教皆是勸人為善即可。但在人乘寺,大耕師父的開示卻讓我產生不同的體會。師父引導我們用心禮佛、誠心祈願,當下我感受到一種與內在深層連結的寧靜與安定。老師開玩笑說「有佛緣」,我雖心生歡喜,卻也謹記老師提醒「不攀緣」。若緣未至,便不強求。
但很巧的是,我們同車四人都留下來到最後一刻,我想,這正是我的因緣到了。我找到心靈的歸向,也滿懷感恩之情,感謝成就這一切的人事物,尤其是老師的引領與師父的慈悲。
未來的我,期許自己能持續精進學習,效法佛陀的慈悲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