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心得
第十一單元:我國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與省思
課程時間:2025.03.19(三)
課程地點:可可金鞋蘭場
學系名稱:終發 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凃季彤
學號:112409511
可可金鞋蘭園的啟發:夢想、堅持與終身學習
晨曦微露,陽光輕灑在埔里小鎮的可可金鞋蘭園,溫暖地喚醒沉靜的拖鞋蘭。這片蘭園不僅是一處孕育生命的溫床,更承載著一個關於夢想、堅持與學習不輟的故事。
懷抱著對終身學習的熱忱,我走進這座充滿生機的園地,見證園主陳淑英執行長如何透過不懈努力,將對拖鞋蘭的熱愛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動力。她以深邃的眼神與我們分享她的旅程,那是一條不曾一帆風順,卻充滿啟發與成就的道路。這次的拜訪,讓我不僅看見了一座花園,更體悟到學習並非止步於教室,而是一場與生命同行的旅程。
夢想與堅持:創業的核心價值
因對拖鞋蘭的執著,使執行長全心投入育種與研究,只為讓更多人欣賞這份獨特的美。這份執念讓我聯想到明烈教授在「我國學習型城市發展與省思」中的觀點:學習型城市的基礎在於「終身學習」與「夥伴關係」。蘭園不僅是一處創業基地,更是知識共享與互相成長的學習場域。
成功的關鍵不僅在於熱情,還須輔以堅持與策略性的學習。明烈教授指出,學習型城市的發展需「塑造共同願景」與「建立專責團隊」,這與執行長的經營理念不謀而合。她透過與夥伴們的協作,推廣拖鞋蘭的價值,並以專業知識與資源共享為基礎,打造可持續發展的事業。
創業與學習的四大核心
明烈教授分享,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包含「因緣和合」、「天道酬勤」、「厚德載物」與「感恩之心」,這四大原則同樣適用於終身學習與個人成長。
1. 因緣和合:成功往往來自於機遇與資源的整合。執行長原本計畫攻讀博士,卻在探索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拖鞋蘭產業的熱愛,從而決定投入這個領域,證明人生道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充滿可能性。
2. 天道酬勤:任何成就的取得皆需耐心與努力。蘭花的培育需要長時間的細心照料,學習亦是如此,沒有捷徑,唯有穩步前行才能積累深厚的實力。
3. 厚德載物:真正成功的人不僅追求個人成就,更承擔社會責任。執行長致力於推動蘭花產業的發展,這與學習型城市強調的「共享資源」與「團隊合作」精神相契合。
4. 感恩之心:無論是創業還是學習,懷抱感恩能讓人保持正向心態,並吸引更多良好機會。我深刻體悟到,學習資源得來不易,唯有珍惜並回饋社會,才能使知識流動並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耐心與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除了創業精神,我更理解了「耐心」的價值。蘭花的生長需要時間適應環境,而學習的過程亦然——許多努力並非立竿見影,而是需要長期累積。
當今社會普遍追求速成,然而真正的成長與學習是漸進式的。執行長的經驗啟示我們,無論是創業還是學習,都需保持耐心與毅力,唯有經得起時間的淬鍊,才能收穫豐碩成果。這讓我不禁反思,是否我們有時過於急功近利,而忽略了「慢工出細活」的智慧?
總結:將學習內化於人生
這次的學習旅程,讓我不僅理解創業成功的關鍵,也透過執行長的經歷分享,深刻體悟到耐心與堅持的力量。創業與學習之路或許充滿挑戰,但只要能把握機會、持續努力,並懷抱積極與感恩的態度,最終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收穫。
未來,我希望將這些學習內化於生活與工作之中,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能保持穩定心態,耐心等待屬於自己的花朵綻放。在學習的旅程上,唯有持續探索與適應變化,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價值與夢想。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_W5心得
課程時間:2025/3/1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我國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與省思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創業四大法門
1. 因緣和合
2. 天道酬勤
3. 厚德載物
4. 感恩之心
金鞋蘭場老闆的創業歷程和生命經歷分享,聽著的時候,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快速的過程,像是蘭花的培育是以「年」為單位去做計算,今年培育的種,明天才冒芽,到看見花的成果時已經過去2年以上,而且基因培育是像開驚喜包一樣,不知道最後花的型態會是如何,在我聽來是未知的未來,大部分人對於未知的未來會不安,老闆的心態卻不同,因為他對於蘭花的熱愛,並且持續種植蘭花很久,所以在累積幾年後,每一年都有新的培育蘭花可以開箱,這樣未知的未來,感受是驚喜、開心的。而在生命歷程上,老闆講述彎彎繞繞最後才的創業此階段,聽來輕鬆簡單,似乎是2-3年內,實際上卻是10年以上了,「因緣和合」在此展現出來了,而一剛開始也完全想像不到未來會創業,何嘗不是另一種驚喜呢。老闆提及的,過去的挫折也可能是你的貴人,想起去年暑假很想去打工換宿,卻因為家中需要照顧小孩的人手而無法如願,當下是很失落的,認為兩個月的彈性時間就這樣失去了,在最後時,因緣巧合下,有了機會可以練習汽車,並且是可以一直持續的練習機會,在我5年前考到的汽車駕照(已積灰),竟然在此刻被重拾,一直以來都預計是工作穩定或是有需求後才有機會,後來媽媽也在跟我說這是意外的緣分。
學習型城市,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從終身學習者到學習型家庭、學校、企業等,之間的合作及整合尤為重要,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特色部分,因為每個學習型城市的大方向願景都不盡相同,不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在地特色,去「觀」察到這個特色,並且融合,最後還是回歸到一個整體的想法;以及願景是長期的規劃,所以能夠「展望未來」也是很重要的。
組織學習研究_W6心得
在學習型組織的討論中,「共同願景」與「心智模式」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這兩者相輔相成,影響組織內部的互動方式,也決定了成員如何學習、創新,並朝向長遠的目標前進。在這堂課中體會到,共同願景並非單純的口號或企業標語,而是一種內化的動力來源,使人們在同一個方向上願意投入、承擔風險,甚至持續調整自身行動,以因應變動的環境。
共同願景的建立,條件是真誠的分享。唯有在開放的環境中,人們才能自由地表達個人願景,進一步透過對話尋求交集,讓彼此的理想產生交融與共鳴。這種互動過程,不只是意見的交換,更是一種集體的學習歷程,讓個體的目標逐漸延伸成為團隊或組織的願景。當願景成為組織內部的共同指引時,成員才可能真正投入,而非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指派任務。建立共同願景並非易事。它需要凝聚成員的力量,培養一種「一體感」。這並不是靠強制或外在壓力能夠達成的,而是來自內在的認同與自願投入。願景的傳遞需要長期的前瞻性思考,並且需要不斷與他人確認:「你是否願意與我一起追求這個願景?」這樣的確認過程,讓個體願景與集體願景相互作用,進而形成真正的共同願景。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課堂上提到多樣願景的共存與傾聽的重要性。在一個組織中,不可能所有人的初始願景都完全相同,這也是學習型組織的一大挑戰。因此,學習如何聆聽他人的想法,理解彼此的觀點,並透過交流找到可以契合的方向,才是願景得以長遠發展的關鍵。這也讓我反思,過去在團隊合作中,是否曾經過度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忽略了與他人建立共同願景的機會。
當共同願景真正形成時,便會產生一股驚人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成員的自發性,而非來自外在的命令或壓力。投入與奉獻的三個準則,自己必須投入、願景描述需簡單而誠懇、讓別人自由選擇,都突顯了共同願景建立的自主性與開放性。這與傳統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組織往往透過層級制度來傳達目標,而學習型組織則強調願景的共創與內化。
在願景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可能面臨一些成長的瓶頸。例如,若缺乏對意見分歧的探討與調和能力,團隊可能會陷入內部矛盾,導致願景無法真正凝聚。如果成員未能持續保持創造的張力,很容易因為現實的挑戰而感到氣餒,進而放棄願景。最後,若組織成員專注於願景的時間不足,或者內部關係受到破壞,也會影響共同願景的穩固性。這些挑戰並非無解,而是需要組織成員持續學習與調整,才能讓願景成為真正推動團隊成長的動力。
與共同願景密切相關的是「心智模式」的運作。心智模式是指個人或組織對世界的理解方式,這些內在的假設、信念與觀點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現實、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做決策。在課程中提到的一句話讓我深思:「那些改變不了自己心態的人,什麼也無法改變。」這句話直指學習與成長的核心,如果我們的思維模式僵化,便無法適應變動的環境,更遑論推動創新與改革。
心智模式對學習型組織至關重要,因為它影響我們是否能夠建立一個開放、可對話的學習環境。若組織成員普遍抱持固定的觀念,不願意挑戰自身的想法,那麼即使擁有共同願景,也很難真正實現變革。這讓我聯想到過去在團隊合作時,有些時候我們會因為過去的經驗而過度依賴既有模式,而忽略了新的可能性。這種「慣性思考」往往是組織發展的一大阻礙,因此,培養開放的心態,願意檢視自身的心智模式,成為了學習型組織成員必備的能力。
今天這堂課讓我對共同願景與心智模式有更深的理解。共同願景並不是由上而下強加的,而是需要透過真誠分享、傾聽與互動來形成。它需要長期的投入與調整,並且仰賴成員的自願參與與承諾。而心智模式則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這個過程,是否能夠建立開放的學習環境,並持續推動組織成長。這些概念看似抽象,但其實與我們的學習、工作乃至日常人際互動息息相關。未來,希望能將這些理念應用到實際的團隊合作中,嘗試與夥伴們建立更有凝聚力的願景,並且保持開放心態,不斷挑戰與反思自身的心智模式,以迎接更大的學習與成長空間。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3-25, 週二 17:22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W6
課程時間:2025/3/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第五項修煉之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今天我們用「一半一半的人生」開啟這門課程,其中有一段寫道:「凡是屬於生命中該有的事物元素,均當努力使其周全。工作與休閒、健康與事業、理性與感性、自我與他人都是各半人生的要素。」出社會後,發現有很多零零前的學長姐在工作與休閒這一塊常常無法達到平衡,大多數的工作者都沒有自己的休閒時間,長期埋首於工作中,而影響健康,或許他們最後在事業上得到了成就,但健康卻影響了他們後半輩子的生活。不少人的前半輩子不顧健康以換取一切;後半輩子則不顧一切以換回健康。就像老師在前一堂課所提到生命的平衡,不管未來是否會帶給人們新希望,一但失去快樂全都是枉然。人生一旦失衡即需重新定位,找回應有的平衡。
今天的課程同學以詼諧有趣的報告方式讓我們理解何謂五項修煉之心智模式,也利用淺顯易懂的例子去引導我們想像,像是課堂中有提到心智模式的三種效應:
1. 刪減效應:直接刪除某一部分
(不管小孩幾歲,父母永遠認為小孩就是小孩)
2. 建構效應:從模糊、毫無規則可循的片段尋找架構與意義
3. 曲解效應:強調某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
這種報告的方式是我很嚮往的,能夠以有趣的方式介紹理論與實際案例,想必他們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去整理及歸納出重點 ,並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才能用這種輕鬆的方式講述給我們聽,非常值得學習。
簡報中分享了這段話「新的想法無法付諸實施,常是因為新想法和人們深植心中、對於周遭世界如何運作的看法和行為相抵觸」,我們常常會有針對某項事情有特定的想法及認知。
透過小組討論活動,發現針對同一項問題,比如:台灣的美食沙漠是哪裡?同學之間的答案不盡相同,或許在我們心中根深的答案,在其他人眼中的想法並不是如此,也透過這個小組活動讓我了解到同學們之間針對問題而去討論的角度都不一樣,也難怪答案會有所不同。
「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並帶入系統思考,無法改變心智的人做不了任何改變。」這段話閱讀起來有點抽象,我認為現在的我好像還無法很明確的實踐它,但是反思的這件事情我一直有在練習,練習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也期望自己能往心中嚮往的願景去努力。就像老師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並試著去反思潛藏在自我心中的心智模式為何。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3-25, 週二 10:46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W5
課程時間:2025/3/18(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第五項修煉之自我超越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自我超越不只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一種心態與價值觀的塑造,讓個人能夠清楚自己的方向,並不斷突破限制。」看到這段話時讓我很有感觸,以前的我認為自我超越無非是物質上的,例如工作上的技能、課業上的進步等…但當我從上一份工作畢業後,我發現自我超越遠不僅是物質上的超越,在心理上,他更是一種心態及價值觀的轉變。
學生時期的我其實不喜歡唸書,但因為還是應該做好學生的本分,所以在課業成績上都還算可以。大學畢業後就直接進入職場,但在職場上一直覺得自己的能力及看待事情的思考模式與角度都需要更跳脫片面思維,才預計會從上一份工作離職並攻讀研究所,也希望自己的心態與價值觀能在這短短的兩年時間能自我超越,用更宏觀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課程中也提到了願景與目標,願景是長遠的畫面與願望,或許目標是為了達成願景的過程。回歸到主題,達成願景也許也是一種自我超越呢?
組織學習研究-第五週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3/18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五週心得:
組織學習是一段不斷成長與自我突破的旅程,這其中蘊含著許多智慧與啟發。正如老師所言:「人生是一趟旅程」,而自我超越是一個漫長且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鍛鍊心智,堅持自我操練,培養「堅定心、歡喜心、智慧心」。潛意識深深影響着我們的行為,若能善用獨處時間進行自我覺察,便能更清晰地釐清內心的聲音,看清自己的方向,認清當下的處境。
同學報告中提到:願景是一種能夠幻想出畫面的長期目標,它給予我前進的力量與動力。目標則是引導方向與上進力的存在,是通往願景的階梯。短期目標可以一步步實踐自我提升,並在每次達成後獲得鼓勵與成就感。即使目標當下沒完成也沒關係,過程中學習到的事物都是收穫。老師有說到,即使現在看不到成果,也要相信「姻緣沒到時,繼續前進,時候到了,努力就沒有白費。」同時也有提到觀自在,提醒自己時刻保持覺知與平靜。即便面臨困難與挑戰,也不盲目自信,而是謙卑地審視自己,釐清未來、看清樣態、認清現實。這份覺察可以在紛亂之中保持清明,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而「最美的風景總在轉彎處」這句話,可以在以為無路可走的時候,看見嶄新的可能性,無論過程如何艱辛,只要勇敢向前,就能迎來意想不到的風景。學習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有時即使付出極大努力,也未必能立刻看見成果。然而老師教導我們:「在付出辛苦的時候,仍要甘之如飴。」即使自身目標未達成,也要懂得欣賞別人的成就,互相學習、彼此激勵。老師的話語讓我明白無論結果如何,人生都不是只有成功和失敗。「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每一段經歷都是寶貴的。無論是自我超越、願景的描繪,還是目標的實踐,這一切都是生命旅程中的風景。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五週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3/19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五週心得:
這次課堂我們進行了移地教學,我們移步到可可金鞋蘭場,蘭場主要培育拖鞋蘭、文心蘭、觀葉植物等。蘭場負責人帶領我們參觀了可可金鞋蘭場在埔里的種植温室,並詳細介紹了觀葉植物火鶴皇、火鶴王、火鶴后,眾多拖鞋蘭品種,蘭場交配所研發的蘭花品種,以及與外合作研發的仙履蘭植萃保養品。還聆聽到負責人多年以來的創業經歷和培育蘭花,以及研發新品種蘭花的過程。當我了解到一株蘭花由種子到發芽可以種植需要培育3至4年,總計種子培育到可以開花的時間大概需要6年,而普遍的蘭花花期一年一開花,如果需要交配研發新品種的話,培育500株可能只有50株可以存活。其中所付出的時間、心力和勞累是難以預計的,如果不是真心喜愛培育蘭花是無法堅持下去的,讓我非常佩服她的耐心,以及她對培育和研發蘭花的喜愛。就像老師所說的「天道酬勤,姻緣和合,厚德載物,感恩之心」,只要凡事持之以恆地努力,待時機成熟的時候,自然一切水到渠成,最終會獲得回報。同時亦要對人事物有寬廣的胸懷和堅韌的品德,正如德行深厚才能承載萬物,還要懷抱感恩的心態,感謝生命中的人事物,珍惜當下。
另外課桯的主題是:台灣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與省思。台灣從1998年提出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灣正式開啟學習型城市的規劃,相對澳門而言,台灣政府對市民終身學習一事很為重視,台灣發展到現在,目前學習型城市發展較好的城市有苗栗縣、南投縣、基隆市、新北市、宜蘭縣。而其他城市發展較為緩慢,其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計劃執行有落差、政府經費限制等等,同時老師有說曾經韓國效仿台灣建立學習型城市,但如今已經超越了台灣的進度,而現在台灣也可以效仿韓國所建立學習城市的經驗,相信時間會讓台灣能够實現全台地區皆成為學習型城市,市民皆能夠實行終身學習。
組織學習研究w5
課程時間:2025.03.1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陳貫中
學生學號: 113409516
心得:今天的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自認受益良多。除了複習了大學時的知識外,也從老師口中獲得了許多新知,讓我對於自我超越有了更深的認知。但其實聽了願景跟目標的兩種敘述,還是不太明白。願景是有畫面的,但目標反倒是沒有的,舉出來例子更是讓我更加的模糊。我認為還是提出的例子不太明確,當然也有可能課本的例子就是這樣的。然後再討論到情緒張力這塊,我不曉得是大家不想分享還是什麼的,不太可能沒有人沒有情緒張力這塊吧,自己的話確實是沒有特別這樣的感覺,但有學到很棒。與願景越來越遠所帶來的壓力,使得自己不自信往前,反而往後縮,只能說是無益。而在課程上的分享,沒有表達完全只好寫在心得了,我選擇走一步算一步的概念,是因為以前甚至到大學快畢業階段,都有想過未來要往哪走,但隔天或隔周之類的,想法又隨之變換了,當然老師說的走法也是有分對錯等等的,走錯一步要走回去反而要耗費大量的心力,但人都是犯賤的,沒有走錯過是不會承認走錯有什麼的,也不是說非得要反骨去走錯的路,而是享受每條路的過程,去從中學習到東西,我自認為反而特意地朝著願景、目標走,以一個人來說,是會失去很多風景的,但對於組織來說,是勢必要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