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芷澐
學號:113436511
本週學習《第五項修練》,使我重新反思自己工作團隊的運作。過往常見各自為政與內耗情況,未能發揮1+1大於2的協同效應。透過心智模式的覺察,我意識到許多問題源自個人思維的慣性與盲點,需要透過自我超越來破除侷限。同時,建立發自內心且彼此認同的共同願景,才能真正凝聚團隊向心力。這不僅是領導者責任,更需要每位成員參與,從對話中找到共鳴。系統思考提醒我,別再用頭痛醫頭的方式解決表面問題,而要以全局視角理解問題背後的動態關聯,尋求可持續的策略。旅鼠故事帶來強烈警示,習慣的路未必正確,唯有持續反思與學習,才能跳脫慣性、走出舒適圈。最終,透過自我修煉與團隊學習,我看見組織學習不只是管理工具,更是促進個人成長與組織進化的關鍵動力。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5/17-18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芷澐
學號:113436511
本次「2025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在行政統籌上涉及跨班協作、場地整合與細緻人員分工以及報告小組。從食宿人數統計、流程安排、財會對帳表、會議手冊設計印刷、細節規畫、報告U型理論、場控時間到現場即時應變,每一環節均需縝密規劃與彈性調整。尤其活動場域橫跨校園內外,需兼顧時間精準與參與體驗,對行政協調與系統整合是極大挑戰。
由於身為報告組別,對於U型理論實際應用於生活動有很大的執著,嘗試將U型理論應用於行政思維中,從「下載舊經驗」轉向「感知現場需求」,並在壓力中練習「放下控制」,讓真正有效的解方自然流現。
在行前繁瑣的溝通與工作分配,我學習不只是處理任務,更是觀察系統背後的障礙。活動落幕之後,我覺得行政角色不僅是執行者,更是系統變革的催化者。
未來將持續以「開放思維、心靈與意志」對待每一場組織行動,讓行政專業邁向更具覺察與價值創造的層次。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5/17-18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陳雨沛
學號:113436505
【初遇:跨班同行的期待】
與同學共乘的過程充滿了期待與歡笑,晴空萬里彷彿也映照著我們雀躍的心情。抵達教室後,更被同學們用心規劃的場地布置所感動,讓我們能夠帶著感恩的心,全然投入於這場學習盛會。
這次特別的是,除了熟悉的專班同學外,也認識了來自碩班的夥伴,在彼此的互動中,我看見了不同領域的專業光芒與跨界交流的火花。
【學術洗禮:U型理論與深度對話】
起初對於U型理論有些恐懼,總覺得那是一種艱澀又抽象的概念,就像無字天書一樣。然而,透過同學的圖文並茂分享、情境體驗遊戲,以及老師的引導,我驚喜地發現,U型理論並不遙遠,它其實正貼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只需要一雙覺察的眼睛與一顆願意停下來的心。
我尤其受到「傾聽」與「停頓」的概念啟發,在快速奔跑的職場或課業中,如何練習內在對話,讓行動不再只是反射,而是帶著意圖與深度的選擇,這對我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練習起點,我也期許自己能打開心智、心靈與意志,在日常中實踐U型理論所倡議的覺察與行動力。
【交流共學:World Café 的啟發】
雖然在大學時曾參與過World Café,但這次跨校交流的活動卻帶給我不同層次的感動,桌長細膩的引導、同學們真誠的分享,讓這個空間不僅充滿溫度,也成為每個人安心表達與傾聽的舞台。
每一桌的氛圍各具特色,讓我看見了自己在不同互動中的多面向,而整場活動之所以能順利推進,我認為關鍵在於「提問的智慧」與「包容的心」。這樣的經驗也提醒我:一場有深度的對話,往往從真誠聆聽與好奇開始。
【實地參訪:樂齡中心與文殊院的學習震盪】
這次的參訪帶給我非常深刻的學習震盪,無論是在南投樂齡中心,還是在文殊院,我們都受到誠摯的接待,尤其是在假日午後,看到工作人員與老師們仍懷著熱情陪伴我們學習,讓我心中湧起滿滿的感動與敬意。
從老師們的分享中,我深刻體會到組織學習不只是理念的傳達,更是具體實踐的過程,老師在課程設計上的巧思,更讓我明白學習可以那麼貼近生活、充滿創意,這也是我努力的目標。
很感恩在文殊院待到最後,有機會與師父近距離對話,更讓我意識到佛法與終身學習之間的呼應,原來皆是通往內在覺察與自在的路徑,這次的學習歷程,不僅是知識的習得,更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旅程。
【總結省思:學習跨越的力量】
「我總是尋找並感謝他人的善意」這是我活動開始時抽到的卡片,如今回望整場活動,這句話彷彿是整體經驗的主旋律。從跨校同學的熱情交流、團隊的用心設計,到場域中的溫暖接待,我不斷看見善意的流動與回響,也讓我更加確信「感恩」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力。
這段時光是我研究所學習旅程中一筆珍貴的回憶,也將繼續滋養我在未來面對組織學習與人際合作時,更有深度思考的實踐。重要的是,我體會到學習型組織不只存在於書本與企業,它可以是一群人有意識地對話、互信、共創的每一個當下。而我,正在其中學習、感受,也慢慢應用到生活和職場中。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6-02, 週一 13:33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W12
課程時間:2025/5/7(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課程地點:A302教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在深入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如何推展終身學習的理念與實踐後,我開始重新審視「教育」與「學習」對我們來說究竟是什麼。
以往的我總覺得學習是階段性的事:上學、畢業、工作,然後進入社會。但UNESCO提供的觀點完全打破了這種線性框架。它讓我了解,學習其實不該被年齡、身分或形式所局限,而是貫穿一生、內化於生活的存在。
其中,德洛報告提出的四大學習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成為自己」,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這四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對個人、社會與世界的深刻理解。它不只是在說要學習技能或知識,而是在提醒我們:「學習的本質,是讓人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我也對UNESCO強調非正式學習的價值感到共鳴。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我們真正用得上的能力,往往不是在課堂上學會的,而是在工作中、與人互動中、在挫折與成長之間慢慢磨練出來的。教科文組織所推動的全球學習城市、學習帳戶等制度,不只是教育政策的創新,更像是一種對學習尊嚴的回應——讓每一種形式的學習都能被看見、被肯定。
而更有趣的是,我在進入研究所後,發現這些理論並不遙遠,而是正實現在我的生活之中。像我的同學們年齡層非常廣泛,從剛畢業的年輕人到已退休、甚至曾在業界耕耘多年的夥伴都有。這種多元背景的學習環境,不只讓課堂討論更有層次,也讓我真正體會到「學習」可以跨越世代、經驗與價值觀的差異。
我們在一起交流、討論、甚至有時互相學習彼此的專長與人生經歷,這不只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交會。在這樣的互動中,我慢慢體會到,終身學習其實也是一種「彼此學習」的過程。
反思台灣目前的制度,雖然有不錯的社區大學、開放式課程等資源,但要真正實現像UNESCO所描繪的「學習型社會」,我們在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支持與弱勢參與的可及性方面,仍有努力空間。當學習成為一個社會整體的文化與制度工程時,它能夠帶來的不只是個人的成長,而是整個社會的再造與進步。學習不是某個年齡層才該做的事,而是每一個階段,都值得重新出發的力量。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6-02, 週一 13:19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W11
課程時間:2025/4/30(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課程地點:A302教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這次的課程主題讓我們間接接觸到歐盟終身學習的相關資訊,讓我對「學習」這件事有了更深層的理解。這也讓我們了解到終身學習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以我之前的觀點來看,終身學習只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是一種為了提升競爭力、跟上社會節奏的「不得不」,像是大多數的人考取多益或雅思證照,是為了增加求職的競爭力。但在進入終發所後,我開始對終身學習改觀,在開始慢慢接觸到歐盟發展脈絡之後,我開始意識到,它其實是一種更深遠的社會設計與文化想像。
歐盟在推動終身學習的歷程中,從1996年便提出了明確的政策框架,強調「學習不該受到年齡、地點或社經背景的限制」。更特別的是,他們發展了像是「歐洲資格架構(EQF)」這樣的系統,讓每個人在職場、生活或社區中所累積的經驗與學習,都能被看見、被認可。
我尤其對他們重視非正式學習的方式印象很深。這樣的做法讓「學習」不只是課堂內的事情,而是涵蓋了整個人生經歷,從志工參與、工作經驗到社區互動,都可以是學習的一部分。這樣的觀念讓我重新思考:是不是自己在生活中擁有的那些能力,其實也值得被肯定的,例如很會察言觀色與當一位傾聽者,而這些能力不一定非要透過證書才能證明價值。
反觀台灣,這幾年一直有在倡導及推廣終身學習。像社區大學、樂齡中心、數位學習平台等……都有其可貴之處。但目前在政府政策上,學習成果的認證與轉換仍然相對薄弱,學習與實際生活、職涯的連結感偏弱。許多學習資源也較集中於都市,偏鄉或弱勢族群的參與難度仍高。
歐盟的經驗告訴我們:「終身學習的核心不只是『多學點什麼』,而是讓人保有選擇、轉換、重新開始的可能性。」
學習如果能夠真正融入生活,而不只是為了證書或升遷,那麼它就能成為一種無形的推力,一種讓人在任何階段,都還有餘裕修正、探索、前行的力量。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終身學習,不只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面對世界的態度。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6-02, 週一 12:51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W13
課程時間:2025/5/14(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課程地點:桃米塾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這次移地教學我們來到埔里紙教堂附近的桃米塾,課程主題談的是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與桃米塾這個地方非常相關。而台灣的社區學習其實已經不再只是課堂內的事,而是用學習串連人與土地、人與人、人與未來的一種實踐形式。像是很多社區大學或在地團體開設的手作課、生態導覽、共食廚房,不只是學技能,而是在累積社群的信任、共感與行動力。這一點,是比單純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核心價值。
目前台灣的社區發展雖然有許多很成功的案例,但實際上很多還是面臨一些困境:
1. 資源集中在少數「明星社區」
2. 中壯年人口外流,社區主要靠高齡人口維持運作計畫經費短期、人員流動率高,難以永續經營
3. 年輕人想參與,但缺乏進入的門檻與激勵動機
這讓很多有潛力的社區學習方案,往往難以深化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而只停留在活動層面。而桃米塾的陳老師也藉由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地方創生這件事,遠比想像中更困難,包含都市人來到鄉下地方遇到的挫折等……都是我們在行動前不會想像到的問題。
我認為社區學習,不該只是學會某件事,而是學會和這個地方一起生活。它不只是學習本身,而是把「活著」變成一種有意識的參與感。
還沒踏進桃米塾,遠遠就會看到一棟低調卻很有韻味的紅磚老厝靜靜地站在綠意裡。這是間擁有歷史痕跡的老房子,牆面是用手工疊砌的紅磚,有些還能看到歲月留下的風化痕跡,但整體卻維持得非常乾淨、有生命力。
屋簷是傳統的斜瓦屋頂,一片片黑瓦排列整齊,偶爾還長出幾撮青苔,就像時間留下的詩句。屋角的木樑微微裸露,呈現出一種原始的自然感,與現代建築的冷冽感完全不同。
入口是一道木質大門,上頭掛著手寫的牌匾「桃米塾」,字體溫潤有勁,就像這間空間的氣質——低調、實在、又藏著一點童心。門口兩側放著幾張簡單的木椅和手工陶器,感覺就像是村子裡阿公阿嬤家前面的小小會客廳,超有親切感。而且整棟古厝四周都被綠意包圍——有栽種的香草、也有自然而生的藤蔓植物,牆上甚至有些地方長出攀藤植物,風一吹過來,空氣裡會飄著草與土的味道,聞起來很安心。
室內主要空間為開放式教室,可依不同活動需求進行空間調整,適合進行生態導覽前的簡報教學、自然手作課程、社區會議及親子共學等活動。而我們這次體在那裡體驗了「足踏烏龍麵」,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這項活動,陳老師在我們面前直接展現和麵的熟稔技術,接著就由我們親自體驗足踏麵團的新鮮感。麵團踩起來的感覺很有韌性,但以女生的體重來說其實不太好完全的踩下去,經過一番輪流足踏後,竟然會覺得有點累!而這樣反覆踩踏的過程,能讓麵團更有彈性,老師說這是傳統做法中最關鍵的一步!
最後出爐的烏龍麵是以最簡樸的方式讓我們細細品嚐,沒有過多的調味料,僅只一點清醬油與生山葵,就能襯托出麵體獨有的香味,這也是我吃過最有嚼勁的烏龍麵!非常推薦來體驗。
整體而言,桃米塾的教室空間強調「簡樸、實用、靈活」,適合舉辦以環境教育與地方創生為主軸的多元工作坊,亦能作為社區資源共享平台,串連居民與外來訪客之間的交流。陳老師也都非常熱情的會和大家分享古厝的各種故事及背景,期待未來桃米塾這個小寶地能更廣為人知。
2025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跨越界限共築學習新境界
課程時間:2025/05/17.18(六.日)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2025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跨越界限共築學習新境界上課心得報告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施梵萱
學號:113436521
這兩天的組織學習研修會對於我來說有很大的挑戰,這次不只是站在學習者的角度還擔任了這兩天活動剪輯加攝影師,因為活動只有一次所有的流程不可能會再重來,所以必須精準地抓住我想呈現的鏡頭畫面,在這之間我面臨了挑戰!
該如何與攝影師溝通鏡頭畫面
基本呈現必須光源、人物、位置、穩住不晃
溝通影片時長以及精選畫面才能更有效率的產出影片
我邀請到了一位剪輯師共同參與這次流程,他幫助我許多也讓我意識到術業有專攻,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是要親力親為,運用人才放在適當位置才能事半功倍,剪輯的過程中我也更加了解,該如何運用素材剪輯技巧,跨領域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每個行業要做到看起來很輕鬆,是要花很多心血下很多功夫才能達到的。
很感謝大家熱情的參與活動才能捕捉到這麼美的畫面,謝謝老師們精彩的課程以及辛苦的工作人員,才能讓這次兩天一夜的活動圓滿落幕。
一開始老師讓我們抽小卡破冰遊戲,卡片上的內容讓我內心充滿著富足,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生活給予的挑戰,也了解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也有人悄悄的因你而改變。
在U行理論中透過自我覺察、傾聽、合作、反思結論,可以更有智慧的運用在生活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家人與親密夥伴的包容,工作上的切磋共同雙贏,到了晚上的圍爐時間老師精心準備的小禮物與活動體驗感十足up !up
之前對於世界咖啡館沒有太多的觀念只有聽過,經過真的參與世界咖啡館的體驗更明白他賦予的意義,透過輕鬆對話的過程,讓參與者自由分享、激盪創意,這兩天的課
程給予我非凡的意義,他體醒著我要有一顆開放的心接納、內化、改變、轉化為養分。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05/17~18(六~日)
活動:2025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主題:跨越界線 共築學習新境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周祐羽
學號:113436510
學習心得:
很開心能和日碩班的同學們一同參與這兩天一夜的共學活動,行程安排得非常充實。由衷感謝所有籌劃的幹部以及熱心協助的夥伴們。
第一天的活動由老師以抽卡牌的破冰遊戲拉開序幕。每個人在自我介紹後,都讀出自己手中的卡牌內容。我抽到的卡片是:「因為選擇樂觀面對困境,讓我散發出讓人平和的能量,減少每個人心中的壓力和緊張。」這張卡牌非常貼切地描述了我樂觀且能為周圍帶來正能量的特質。大家聚精會神地聆聽彼此的分享,有趣的是,每個人抽到的卡片都與其個人特質不謀而合。這些充滿正能量的卡片也引導我們進行自我反思,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開啟了美好的序章。
隨後進行的U型理論課程,我很榮幸能成為報告組的一員。準備報告的過程確實充滿挑戰,書籍翻閱再翻閱,才逐漸理清脈絡,並與夥伴們反覆討論,最終才順利完成任務。上午場的同仁們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U型理論的概念,透過「懸掛、轉向、放下、接納、展現、體現」的歷程,引導我們省思如何開放思維、開放心靈、開放意志。下午則延伸說明U型理論的應用,藉由遊戲和「拯救咖啡館經營」的腦力激盪,讓夥伴們更深入地理解其精髓。事實上,U型理論的模式貫穿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期許未來能透過不斷地省思與迭代,幫助我們發掘內在狀態,包括:觀察、再觀察、連結潛能最大的地方;退省與反思,讓內在領悟自然湧現;以及建構原型,依據當下所湧現的事物採取行動。
接著,林海清教授分享了生成式的組織學習。無論是個人或組織,都應透過不斷學習來累積經驗和更新知識,其中主管的態度至關重要。組織若要建立良好的學習型文化,最佳狀態是主管能帶領組織共同成長。除了工作場域,人生更是一場持續創新的學習歷程,尤其在AI時代來臨之際,創新與學習更顯重要。誠如教授所言,「人生三寶是終身學習、終身運動、終身反省」,每個人都應具備自省能力,這也與U型理論的深度覺察與反思不謀而合。
晚間的圍爐活動,大家圍坐一圈,在溫馨舒適的氛圍中沉澱心靈,聆聽老師分享推動學習型組織的智慧,為白天充滿腦力激盪的課程劃下了美好的句點。
第二天由日碩班帶領的世界咖啡館概念與運用,日碩班的同學們非常用心,整個流程規劃得流暢而充實。透過精彩的簡報分享,以及後續分組實作討論,大家集思廣益,分享各自的經驗,聆聽他人的見解,激盪出許多創意的火花。最後進行歸納與省思,整個過程也呼應了前一天的U型理論概念:共同聆聽、共同觀察、自然流現、共同創造、共同塑造,強調開放思維、開放心靈、開放意志,懂得聆聽與接納,並進行系統性思考。
下午參訪樂齡學習中心,感謝主任和兩位樂齡講師慷慨地分享經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面臨少子化和平均餘命延長的挑戰。如何讓中高齡者活得更健康、更有意義,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一個成功的樂齡中心需要許多默默付出的人,社區也應積極推動樂齡課程計畫,確保學員能根據自身進度和需求,獲得最適合的學習體驗和成效。這些課程旨在提供55歲以上的中高齡者在退休後能持續學習、樂在學習,提升生活品質,促進身心健康與成功在地老化,達成樂齡學習的目標。
老師也分享了透過五項修練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概念:
• 自我超越:透過個人願景、持續學習及挑戰自我,挖掘出個人豐沛的創造潛能。
• 改善心智模式:突破刻板印象,透過心態轉變和自我反思。
• 建立共同願景:擁有共同目標。
• 團隊學習:成員集體思考,互助學習。
• 系統性思考:創造一系列的心智模式,成為有影響力的樂齡講師。
非常感謝這群有心人不斷努力,致力於營造更好的樂齡環境,讓樂齡學習成為大家共同的使命與傳承。
跨校組織學習來到最後一站,我們來到了莊嚴的文殊院。熱情親切的師兄師姐們親自迎接,並給予了我們熱心的招待,對此我們深表感謝。此次參訪讓我們看到了宗教的核心價值,不僅體現在其深邃的教義,更在於其對文化、教育、社會公益等等領域的卓越貢獻。當宗教走出象牙塔,以入世的姿態,透過實踐社會服務的方式來引導人們認識它,其影響力遠比枯燥的理論更能潤澤人心。因為在實際的行動中,人們能真切感受到宗教所倡導的慈悲、智慧與關懷,這份真實的體驗將更能觸及心靈深處,帶來深刻的啟發與慰藉。
踏入大殿,瞻仰佛祖莊嚴的法相,我的心靈也隨之沉靜下來。藉著這份寧靜,我得以好好地觀照內心,聆聽自己真實的心聲。佛要大家保有一顆良善之心,並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胸懷。佛法講求「佛度有緣人」,也提醒我們「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的智慧。此情此景,我心中也默默浮現一段感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辰八字,而「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這八個字,若分開來看,是人生的不同階段與歷程;若將其聚合起來,則代表了一個人完整的一生。當我們身處其中,經歷這些波折時,它們是洶湧的波瀾;然而,當我們走過這一切,回首望去,這些曾經的經歷便都化作了生命中獨特的風景。
這兩天的課程讓身心靈接受了滿滿的正能量洗滌,感謝老師、工作人員以及所有參與的夥伴們,在莊嚴的佛法傳遞下,為這場組織學習之旅畫下了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