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1.10.23(六)
課程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A302教室
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第五章~第七章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孫珮瑜
學號:110436507
老師分享一半一半的人生這篇文章,這部份讓我省思關於那一半一半,一半是
子女的身分,一半是配偶的身分,一半是父母的身分,一半是員工的身分.........;一半一半,每個身分都是整體的一半,是組合的一部分。
當沉浸在其中的一個身分後,往往會忘了繼續另外的一個身分,所以也不會去做其他的身分該做的事,這算是失職吧,就自己及現今社會,這個現象是很普遍的。
當改變身分的時候,如何能做好每個角色該做的事,是該注意的重點。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1.10.02(六)
課程地點:Google Meet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孫珮瑜
學號:110436507
課程學習心得:
第一次深入了解終身學習的意義,原來以為是字面上所表示的是老人的學習。但並非如此,終身學習甚至是我每天會做的事。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1.10.23(六)
課程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A302教室
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
課程內容:第五章~第七章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裕翰
學生學號:110436506
課後心得:
在此次上課的內容中,印象很深刻的部分是老師額外分享的新文章《一半一半的人生》,老師特別將新文章與我們分享,熱騰騰的感覺總是特別令人雀躍!在這篇文章中,老師提到了人生並不一定得是完美圓滿,而是在許多部份、許多歷程中去取得平衡,可以是槓桿的樣態,亦可以是無與有的樣態,老師提到說,也不一定得是剛剛好的一半一半,也可能是30%跟70%的消長,我非常認同這一點,人生如果什麼都很完滿,那我們就沒有辦法在過程中去學習如何面對挫折與困難,也不懂得怎麼取得平衡,完滿的人生也不存在世界上,不論富人、窮人、好人、壞人都是如此。
我對於30%跟70%的消長很有感觸,在生活經驗中,時常要取得平衡,時間的分配、心態的分配、體力的分配,本來就不會是一半一半,人生也不是完全的二分法及圓滿,有時候有點缺少跟互補,會讓我們成長得更迅速,就如同我在課程上分享心得所提,我同事與我分享的「日本十三夜」的典故,日本除了欣賞舊曆八月十五的滿月以外,也會欣賞舊曆九月十三的美麗明月,這一天的月亮不完全圓滿,甚至因為天氣因素容易被烏雲籠罩,但這樣朦朧卻又不完美的月亮,反而更接近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在賞月時也能體悟及反思人生,反而比中秋節時賞月更有意義。
另外,老師也提到了空與有的概念,在這邊分享一首我很喜歡的歌《有無》,這是林生祥老師為《大佛普拉斯》這部電影所做的音樂,裡面也提到了生命中的有跟無,雖然意境跟想要述說的價值不盡相同。明烈老師提到的是有關人生不能全無與全有、需要留白的概念;生祥老師提到的則是人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貧富貴賤的感慨。但對我來說都是屬於「有」跟「無」在人生中的智慧,使我能重新審視自己、能重整並清晰自己的道路。
另一點在課程中老師也有分享「無盡藏」,在此部分我也認為人一輩子可以在生態環境中俯首皆是寶藏,中間也提到了學習的落差,若能減少學習落差,大家都可以獲得無窮無盡的寶藏,而在現今科技社會中,學習存在最大的落差就是科技使用率的落差,若能讓老中青都能靈活運用科技來學習,消彌彼此之間的科技落差,便能使眾人發現生活中的無盡藏!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標題:第五章~第七章
課程時間:2021.10.23(六)
課程地點:A302教室
學系名稱:終發碩專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沈易霖
學號:110436519
在一半一半的人生一文中老師跟同學的分享讓我感觸很深,不論在生活或是學習中很多的模式都是有平衡點的.例如我們努力學習跟工作雖然會失去很多與人相處的時間,但也可以增長知識跟提升生活。也讓我體會到有失才有得激勵自己更認真得學習而得到知識。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標題:第五~七章
課程時間:2021.10.23(六)
課程地點:A302教室
學系名稱:終發碩專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張薰云
學號:110436513
這次上課,在老師的文章中提到…一半一半的人生是平衡的人生,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而非固定平衡,一半一半不是物質重量而是精神重量。在這段讓我了解到人可以透過適當的改變,而在不同時間際遇中都有不同的關卡要過,如何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很重要的。依據當下做最好的安排,平衡的去拿捏。在老師另一段提到…這個世界是也是由一半天一半地、一半乾一半坤、一半陰一半陽、一半白天一半黑夜所構成。天地萬物之道即是兼容並蓄、平衡和諧的存在。融入更多的包容與客觀的角度去看事件找到一個平衡點。就像是分組討論中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大家都一半一半,如何將大家一半一半的兜成一個圓,他的結果就是一個圓(完整)。
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標題:第七單元: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時間:2021.11.09(二)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學系名稱:終發所碩一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報告同學:吳翊銘、徐逸芝
學生姓名:鍾玳玲
學生學號:110409502
法莫爾音樂讀書會驗證老師說的,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動心起念可能都是一個微小的方法,但透過實踐,一步步建構成一個偉大計劃。喜歡教授用五項修練去詮釋音樂讀書會,讓理論在真實生活中開展,才能活出學習的樣式,譜出真正的生命樂章。另外一方面,這特別的讀書會,也翻轉我對讀書會的想法,省思有時我們被文字禁錮,而失去創造力。
本次同學簡報,我們生在一個學習社會嗎?我感覺是很有省思的開頭,在到老師的補充資料,其中有一點迷思是,學習社會是不是烏托邦?但若活到老學到老,他是真實存在在人類行為中,那不已實踐學習社會之目的嗎?很喜歡本次報告的最後結論,處處留心皆學問,Learning is Earning!願我們終將學習化為呼吸,吸吐之間,盡是學習。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標題:第七單元: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時間:2021.11.09(二)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學系名稱:終發所碩一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報告同學:吳翊銘、徐逸芝
學生姓名:賴孟真
學生學號:110409512
上課心得:
「山村讀書聲聲聲入心」
在埔里的大坪頂山村有個令人讚嘆的山中傳奇「法莫爾音樂讀書會」,法莫爾取自英文Farmer 的諧音,一群農夫每每在夜幕低垂之時齊聚一堂,閱讀好書及學習一種方便帶著走的樂器。我住在埔里已有16年之久,算是半個埔里人了,但是卻是第一次在老師的課堂上知道有這個音樂讀書會,這群農夫還厲害到成為埔里藝文中心的駐館音樂樂團,想必是花了好大一番心力跟下了一番功夫的練習了木笛,說起木笛是小學生都要會吹的樂器,但真正要吹得好的也是不簡單的,讀書會是由兩位國小退休教師陳振成、陳麗安夫妻帶領並擔任義務指導老師,他們讓學習音樂不在是高貴的活動,而是人人俯拾即得,像日常一樣的自然而然。
終身學習社會是一種學習、文化與社會的變革,積極的學習者、普及化的學習場所、各式的學習型態、多樣化的學習途徑與多元化學習內容都是讓我們能更進一步的踏入學習社會的捷徑,正是像老師所說的學習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學習,在知識經濟和终身學習的潮流下,「學習能力」成為提升個人乃至社會適應快速變遷環境的不二法門。爲了建構完整的學習社會體系,提出三個努力的政策方向:
一、必須檢討學校内學習活動的長期偏差,革除以考試取代學習的陋習。
二、政府應該儘速建立成人高等教育的體系,擴大成人參與學習的機會,並提高教育品質。
三、政府與民間都有必要在新思维的引領下,打破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的藩籬,修訂不合時宜之 法令規章、落實終身學習法立法案精神,讓政府及民間的學習資源能夠有效整合,共同邀向具有創造力與反省力的「學習社會」。
「人」是建立終身學習社會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必須在人民有自我學習的自發性意願時,終身學習社會才能發揮作用,否則空有的制度與冷清清的硬體設備,不但打擊了推動者的信心,更在目標完成前預作了一個最壞的示範。
在同學舉的實際案例中,我最有印象的是英國的個人學習帳戶,政府會在裡面存入一筆錢,讓人民可以用這筆錢去做學習,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這樣真的會大大增加人民想要學習新事物的機會。
還有就是韓國的學分銀行,其實也是我們台灣可以參考的方式,任何學習的場所都可以是完成學歷的方式,不再是死板板的坐在教室裡,可以活用自己的時間,完成自己想要學習的人事物。
第七單元: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時間:2021.11.9 (二)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課程主題:第七單元: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鄭俊希
學號:110409521
心得:
除了會令人有所改變以外,更會改變人們的生活環境。從老師所分享的文章當中我們了解到學習帶給人們的改變。學習從來不受限制,生活中處處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利用學習來改變自己,改變家庭,進一步改進我們整個社會。這就是我們在這週課堂中學習到的主題學習社會他們期望的目標。
在學習社會中其中一個提倡的核心便是學習型人生。學習本來就有不同的模式進行,但是歸根究底便是我們有沒有學習的意願。在現今學習機會平等的時代,學習也是一件相當方便的事情。但是假如我們人沒有意願學習,我們只會一直停滯於現在的生活,學習型組織,學習型企業等也不會出現,社會更會沒有辦法得以進步。可見學習社會中提倡的學習型人生對我們終身學習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不單單是一個學習期望,更是一個影響着我們日後社會發展的目標。